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是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溯源
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南宋时,杭罗已崭露头角。《咸淳临安志》卷八《丝之品》载:“罗:有花、素两种结罗,染丝织者各熟线罗,尤贵”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八《物产、丝织品》云:“罗:花素、结罗、熟罗”。范金民在《江南丝绸史研究》中则称:宋代杭州则有结罗、博生罗、蝉罗、生色罗等。其中的结罗分花、素两种。杭罗生产,由南宋发端以来,绵延元、明、清。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罗中的秋罗、绮罗均为名产”,历来作为朝廷供品。
1800年初,囿于经济水平的影响,老百姓大多对穿着不甚考究。随着化纤织物的流行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传统丝绸的生产受到了重创,杭罗尤甚。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杭罗价格下降,出货量减少,文化代表人邵官兴不得不调整了生产计划,增加了其他业务来补贴杭罗生产,以“副业”养“主业”。
1878年,杭州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城东艮山门一带是杭州丝织业的基地,历来有“艮山门外丝篮儿” 之说,尤其是东街路(今建国北路),更是机坊林立,一路走来,满耳尽是“嚓嗒嘭、嚓嗒嘭”的织机之声,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杭罗织造技艺被列入其中。
2014年,杭罗的名声越来越响,杭罗博物馆每到周末就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杭罗博物馆吸引了省内各地的学子前来实践、学习;不少大学生也把暑期社会实践点,放在了满耳尽是织机声的杭罗厂房。
工艺特征
杭罗绸面有等距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柔滑爽。这种织品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在织法和工艺上,杭罗与其他丝绸的不同之处在于,杭罗是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孔眼清晰,织法透气,穿着舒适凉爽,洗涤方便,十分适合闷热且多蚊虫的夏天。
工艺流程
杭罗织造技艺复杂、严格。原料丝进厂后,先后经历了检验、筛选、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然后才上机织造,织成的还只是粗坯,须经过精炼、染色等工序才能成就精致的杭罗。
在选材上,织杭罗要用纯桑蚕丝,比较好的蚕丝有杭嘉湖地区产的蚕丝,牢度高、粗细均匀、有光泽,最好的则是桐乡丝。由于丝的质量与杭嘉湖地区的桑叶质量、气候条件以及蚕茧生产历史有很大关系,为保证质量牢靠,当年外销的杭罗基本上都采用杭嘉湖的蚕丝。在加工技术上,杭罗采用特有的“水织”技术,先浸泡、后织造,从原料蚕丝加工到摇纡织造蚕丝都浸泡在特殊的水溶液里,如此织出的杭罗柔软、不走样,完胜现代技艺织法。至于水织方,则属于不传之秘,也是织造杭罗的精髓所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生活价值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然而知道杭罗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而说起杭罗头头是道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清末民国时期,杭城里略有身份地位的人,杭罗长衫和折扇则是标配。因为杭罗不仅代表了身份的高贵,还有着舒适的穿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其它材质所无法给予的。用邵官兴的话说,就是“小孩子穿了这个衣服不会闹,大人穿了很舒服”。杭罗之所以能有如此优越的穿着体验,与它的传统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艺术价值
世界上仅存的两台清代织造机都存放于福兴丝绸厂,厂里仍延续着传统的飞梭技艺,这于杭罗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工艺复杂,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极高,最少要花七年的时间才能学到全套的手艺。而水织法需要将手经常泡在溶液里,冬天很容易导致手皴裂,因此工人方面流动量大。另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织造保证了杭罗的品质,正是由于过硬的品质,才吸引到了国外慕名而来的顾客,中国的一些老字号如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也争相订购“杭罗”。福兴紧紧的和杭罗融为一体,打出了知名度,得到业界高度认可。
传承人物
邵官兴,男,汉族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杭罗织造技艺,浙江省杭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1年6月15日,杭罗是杭州特有的一种传统丝织品,作为杭罗织造技艺的第四代传人,邵官兴在2008年成立了杭州福兴丝绸厂,用保留下来的20多台老织机,采用祖传的水织秘方进行纺织。
2012年5月,在相关专家的支持参与下整理出版《杭罗织造技艺》一书,全面系统地讲述杭罗织造技艺历史沿革与工艺特征。
2017年7月28日,为了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在文化部非遗司、浙江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桐乡举办了“青出于蓝——传统染织技艺桐乡论坛”。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畲族服饰和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瑞安夹缬印花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专家、设计师共聚一堂,围绕技艺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展开对话。
2017、2018年组织杭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邵官兴参加国家主办的非遗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并进行《杭罗的传承与创新》理论授课。扶持研习古代梭罗技艺,如三梭罗、五梭罗、七梭罗乃至十三梭罗的传承发展,鼓励杭罗在同行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升技艺水平。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福兴丝绸有限公司获得“杭罗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杭州福兴丝绸有限公司保护的杭罗织造技艺项目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浙江省首届非遗春晚演出,根据杭罗织造技艺改编成《杭罗灯彩》、《杭罗情丝》等舞蹈,并在比赛、社区等多个展示平台巡演。并在社会上发放《江干文博》等宣传资料,对外普及杭罗知识。
2018年3月15日,在杭州市最繁华的核心商圈杭州大厦,“非遗走进时尚”主题沙龙在一场非遗活化应用的时尚旗袍秀中拉开序幕。此次时尚秀展示的旗袍均来自杭州本土旗袍品牌“美如意”,所有展示的产品都是在杭州大厦可以直接购买的成衣,吸引了许多在商场购物的市民驻足。
文化交流
2017年4月,杭罗面料被做成国礼赠送斯里兰卡总理;6月两岸经济论坛,赠送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中式杭罗服装,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杭罗旗袍。
2019年,乌镇世界物联网大会,杭罗被制成嘉宾礼品“罗帕传情方巾”。
经济影响
2020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上,杭州福兴丝绸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生产“杭罗”的企业,累计签下1000多万元的订单,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公司生产的“杭罗”在10万米左右,产值超过1600万元,出口超过600万元。
文化轶事
莫衙营的郭家机坊有四台土机,不算小了。一天,店里来了个乡下少年,对襟布衫,肩上斜背一个包袱,14岁的人看起来有点老成,他叫邵明财,是到郭老板的机坊学生意的。老底子讲学生意,就是当徒弟、学手艺。见到郭老板,邵明财毕恭毕敬地鞠了个躬,算是拜过了师。
邵明财的老家在城东宣家埠,一个古老村坊,还有一条老街。这里东临乔司、北接笕桥、南达九堡,全都是桑蚕繁茂之地,往西更是了,一路上所过之处,哪一处不是靠栽桑养蚕吃饭的?乡下人家孩子,打小就晓得做生活,无论采桑叶、看蚕,邵明财都是爹娘的帮手,父亲看他吃得起苦,托人将儿子送到郭老板的机坊里学生意。临出门时一再交代;“你只要学会了织绸机格门手艺,贼偷勿去,火烧勿掉,在伢(我们)介大的蚕桑地区,何愁将来没有饭吃?”
东街上机坊多,但各家生产品种路数并不相同,有织大绸、有织纺绸、有织双绉,正所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黄鳝泥鳅各有门路。但只有郭家机坊,主要织杭罗。
却说邵明财自进了郭家大门,起早落夜,巴巴结结,早上倒夜壶、荡马桶;夜里上排门、落门闩,样样顾牢,生活做得蛮蛮落坎,老板看在眼里,见他聪明本分,是个可造之材,自然高看一眼,让他跟着纤经、摇纡,打打下手,慢慢地也就放他上机子学手艺了。三年徒弟四年半作(拿一半工资的见习生),等到邵明财满师之时,他一工生活可以织到二丈杭罗,抵得上一个老师傅了,而且学会了杭罗织造的全套手工技艺,八把椅子坐得转,邵明财出山了。他从郭老板手里转来一张机子,回到宣家埠自己摆起了场面。宣家埠周围桑园多,养蚕多,土丝多,邵明财虽是小本经营,但本乡本土,地利人和,倒也如鱼得水。后来,儿子邵锦全从他手里继承了这份产业和全套手艺。
邵锦全直到49岁才得子,正应了:“四十九,生只关门狗”这句老话。儿子取名邵官兴,那是1954年的事。老来得子,别人家宠都来不及,但邵锦全牢记“宠子不发”的道理,严加管教,初中刚毕业,就让儿子跟着自己学手艺,先从摇纡做起,再纤经、挑丝、上机织造,然后再学修机、整机、零部件制作,做爹的教儿子,自然是扑心扑肝,倾心相传,当儿子的岂敢懈怠,几年辛苦下来,邵官兴终于将父亲全部本事都学到了手。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村书记邵正海的全力支持下,邵官兴把自家的小作坊扩展成“福兴丝绸厂”,厂里设法搜罗并保留了目前仅存的八台木制传统织机,继续生产杭罗这个传统产品。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这些老字号经销的杭罗全是福兴丝绸厂供货的。走进福兴丝绸厂的办公室,墙上赫然挂着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两块牌匾,“杭罗手工织造技艺”己获准为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最近又被升格为世界级遗产,而邵官兴也成了这个项目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