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舆薪
汉语成语
杯水舆薪,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成语,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成语出处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杯水舆薪”。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时,诸侯之间战争不断,百姓遭受着暴虐的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为主导思想,主张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实施“仁政”。他带着学生,到过齐、宋、邹、鲁、滕、梁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希望实施仁政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但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条件下是难以推行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孟子回答说:“仁一定能胜过不仁,这就好比水一定能扑灭火一样,是不容置疑的。如今有些行仁的人,好像用一小杯水去救一车柴草燃烧起来的火焰,那当然是不会成功的;如果因为这杯水没有扑灭火焰,就认为水是不能扑灭火的,那么这些人实际上就和暴虐不仁的人相同了,结果连他们原先已行的一点点仁也会消失的。”孟子用“杯水虽然不能扑灭车薪之火,但水毕竟能灭火”这个浅显的道理作比喻,说明“仁一定会战胜不仁”。然而,尽管他奔走几十年,还是没有能够在诸侯中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成语寓意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的火,这显然是做错了事以后临时想起的补救措施。这种措施是无济于事的。既然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应该就要在它之前想好预防的措施而不是在之后想着补救。人们做事的时候要有预见性,不能等事发了才去想补救。反观如今,一方面,面对困难,一个人的力量是杯水舆薪的,人们要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另一方面,做任何事情,人们都要全身心地去投入。不能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期望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待学习,人们只有认真地去投入,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学习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一种坚持的态度。不努力,想借一点小聪明就想出人头地,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杯水舆薪”意谓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分句,
运用示例
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2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