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拼音 bēi gé,[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台湾及
港澳地区常用。
中文的“杯葛”是boycott的音译,来自人名''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英军退役上尉查理·博伊考特(Charlie Boycott),退役后在
爱尔兰担当梅欧郡地主欧恩伯爵的土地经纪人。1880年,因为反对当时的土地改革,拒绝降低地租,并驱逐佃户,受到了由
爱尔兰土地同盟组织的的抵制。最后,博伊考特被迫离开了爱尔兰。
爱尔兰土改领袖查尔斯·帕默尔通过道德流放将Boycott 搞成
精神失常,他说:“如果有人通过把别人赶走占有一块土地,那么无论你们在路上、在商店、在公园里、在市场上,哪怕是在
做礼拜的地方遇到这个人,都不要理睬他,把他从道德上进行放逐———把他和家乡的其他人隔离,就像他是一个老麻疯,你们必须把你们对他所犯罪行的憎恶表现出来。”
后来,“杯葛”这个词成了抵制的意思。有杯葛
麦当劳的,有杯葛
GAP牛仔装的,也有杯葛
耐克的,因为劳工政策或环保理念或别的什么。而每回
世界杯预选赛失利后(包括这次世界杯大败),都有部分球迷声称要抵制
中国足球,也就是说不去现场看
甲A也不在电视上看,这属于“消费者杯葛”。
杯葛一词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
引申义为:孤立。比如,“在学校里,被班上的同学杯葛。”也就是在班上被大家孤立。又如:一个杯葛卡佛提和
CNN并要求正式道歉的网上签名活动正在迅速展开,要求戴利下台的呼声也正在发出。在台湾竞争法中,杯葛行为属于
限制竞争行为与
不公平竞争行为两种行为的竞合,分为直接杯葛、间接杯葛两种。直接杯葛行为是否违法要看这个经营者是否占有绝对的
市场份额,间接杯葛是一种典型的不公平竞争、限制竞争的行为。
虽然直到1880年才发明杯葛一词,但其实践却可以至少追溯到1830年,当时
美国全国黑人大会鼓励抵制奴隶生产的商品。其他的实践有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公民权运动中进行的抵制;美国农场工人联合会组织的对
葡萄和
生菜的抵制;在
美国革命期间美国人对英国商品的抵制。在印度由
莫罕达斯·甘地组织的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以及
阿拉伯联盟对
以色列和与以色列进行贸易的公司的抵制。1973年,
阿拉伯国家规定的对
西方国家的原油禁运,参见1973年石油危机。其他的例子还包括美国为了抗议苏联侵略阿富汗,抵制在
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大多数
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报复性地抵制在
洛杉矶举办的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在1980年代倡议从
南非撤资,以抗议该国实行的
种族隔离制度的运动。
杯葛通常是一次性的行动,用于纠正单个显著的错误。如果延续为长时期活动,或者成为唤醒
公众意识或改革法律和制度的
整体计划一部分时,杯葛成为有良知的
消费观的一部分, 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术语更好一些。
大多数有组织的贸易杯葛需要长期改变参与者的
消费习惯,因此作为越大型的
政治战略的一部分,在政策上就需要越长期的保证,比如整个
商品市场的结构改革,或者政府出面倡导有良知的消费, 例如上面提到的为抗议种族隔离制度而对
南非公司进行的为时甚久的抵制。这些都扩展了杯葛的意义。杯葛的一个主要目标是
消费主义本身,例如
感恩节后的星期五在全球范围进行的的“
国际无消费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