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枝鹿角珊瑚
孔珊瑚科鹿角珊瑚属动物·
松枝鹿角珊瑚(学名:Acropora brueggemanni)孔珊瑚科鹿角珊瑚属的一种物种,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身体呈六分的两辐射对称,口部体壁内陷形成了口道,胃腔内体壁的内胚层向心延伸形成了隔膜。肌肉发达,中胶层中有细胞存在,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可形成骨骼。海产,群体,有骨骼,可造礁,口道沟的存在使其身体呈现两辐射对称。具隔膜,隔膜可支持并增大消化面积。隔膜丝具刺细胞,内、外胚层都有刺细胞。生殖腺起源于内胚层。分布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
形态特征
松枝鹿角珊瑚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为大型个体、珊瑚骼灌木状,分枝距离大,群体长达200-500毫米,直径5-20毫米,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口道沟两个。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体外,由表皮层分泌形成。是常见的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的动物,每个虫体与海葵相似,其基盘部分与体壁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石灰质物质,积存在虫体的底面、侧面及隔膜间等处,好像每个虫体都坐在一个石灰座上,称为珊瑚座。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是造礁珊瑚。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状生长形态,顶端小枝细长而渐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辐射珊瑚体稀,向上逐渐变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针口管形。轴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毫米,杯孔小。辐射珊瑚体第 一轮隔片不等,一般为六个,外侧直接隔片最大,内侧略小,第二轮仅有一点小刺痕迹。滤食浮游性生物。
生态环境
生活于温带和亚热带,在浅海、深海,以及各种基质的海底,如沙质、岩石底部都可以生存。温度是影响造礁珊瑚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不低于20℃,珊瑚虫才能造礁,其最宜的温度范围是22~28℃。主要生活在浅海区,大陆架及海岛的四周,其垂直分布限制在60米之内,在30米左右深度处生长最好。因为浅海区是日光的穿透层,有利于珊瑚体内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浅海区由于潮汐作用及风浪、海水的震动为珊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及充足的氧气,并易于移走代谢产物。
生活在较清洁的海水中,如果过多的陆源物质污染海水,便会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进行,就是说它们要求生活在标准盐度范围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g的盐,而受污染的海水内的陆源物质也会降低海水的盐度。
一些具有钙质骨骼的动植物的存在,也是形成珊瑚礁的重要生态条件。造礁珊瑚为这些动植物,例如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仙掌藻、珊瑚藻等石灰藻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这些动植物所形成的钙质骨骼又与珊瑚骨骼礁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珊瑚礁或珊瑚岛,其中特别是藻类起着重要的联结粘合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素,就是几乎所有的造礁珊瑚胃层的细胞内都共生有藻类,例如动物黄藻(Zooxanthellae)、动物绿藻(Zoochlorellae)等。其密度之大使造礁珊瑚体内蛋白氮含量的50%来自这些藻类,以致使珊瑚虫表现出共生藻类的黄褐色、绿色等。这种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是重要的,珊瑚虫为共生藻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安全保护,并由珊瑚体内获得藻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碳、氮、硫等物质;而共生藻类对珊瑚也是不可缺少的。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印度 - 太平洋的珊瑚。
注:松枝鹿角珊瑚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珊瑚纲 .蓝色动物学网 .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9 17:0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