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洋行
公司
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120号。1906年兴建,1909年落成。原为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解放后为外文书店,现为中央大街游客服务中心。砖混结构,地上五层。转角处为主入口,二层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层贯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饰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装点自由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开老虎窗,半球型“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属于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它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中段。
松浦洋行简介
建筑西侧、北侧建筑边缘延长线以内为重点保护区;临街人行道为一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周围30米以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建筑历史
松浦洋行于1909年开业。因而无论是从建筑修建的年代,还是建筑本身的艺术风格来看,教育书店都堪称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它与马迭尔宾馆,道里秋林、妇儿商店等其它建筑一起共同创造并影响着中央大街及至整个城市的风貌。教育书店最初为日本的松浦洋行,俄国侨民会也曾占用此建筑,解放以后,这里曾作为外文书店,如今这里是新华书店所属的教育书店。建筑的历史已很久远了,其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建筑散发出来的无法比拟的魅力。
布局特点
中央大街商贾云集,寸土寸金,因而建筑不可能如南岗秋林公司那样的舒展,代之以比较紧凑的布局,教育书店也是这样。建筑二面临街,立面均做重点处理,转角处加以强调,顶部冠以文艺复兴式穹顶,如此处理很好地烘托了街道景观。建筑主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由于建筑两翼面宽并不大,因而建筑沿街部分没有次入口,而建筑向内院开门便于工作人员的出入,将不同人流分散处理,彼此互不干扰,这样的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
从主入口进入建筑,迎面是一小巧的双层木质门廊,走上几步台阶便进入建筑内部。这种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的作法,是适应中央大街上小尺度环境的需要——如果踏步在室外,则要占据一定的进深,而建筑必然要后退;建筑若不后退,则要占用街道空间,因而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是两全其美的做法。正对着主入口的是通往二层空间的主楼梯,楼梯为三跑折线型,铸铁的曲线栏杆如生长中的植物一般丝丝缠绕,水磨石台阶上镶嵌着深色的三叶草花纹,显得古朴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制墙裙、精致的石膏浮雕灯圈及优雅的灯饰,建筑的深沉气质油然而生。与有些商业建筑以华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取胜不同,教育书店以其沉静的色调、朴素的修饰创造出高雅的氛围。
建筑平面另一有趣之处在于,循着与主入口相对的主楼梯只能到达建筑的二层,而若想到达建筑的3~5层,则需从侧楼梯进入。教育书店今天的布局是1~2层对读者开放,3~5层则属于其它办公用房。因此人们或许会感到奇怪:“建筑看起来明明有五层,为何一进来却只有二层呢?”了解了其平面布局,便不会诧异了。
建筑评价
任何人观赏了建筑之后,都会对其优美的造型难以释怀。从外观上看,建筑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巨大的贯通三至四层的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以及出挑的半圆形花萼状阳台,建筑通体洋溢着巴洛克奇异生动的效果以及变幻的光影。
内部结构
建筑共有五层(如果算上顶部的阁楼层的话),立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①底层采用深色调墙面、大面积橱窗的构图,二层以上为浅灰色调;
②建筑二层以简洁的圆额矩形窗为主要特征,窗上刻划精致的线脚;转角处主入口上方饰以大理石人像柱,一男一女,姿态优美,这一典型的巴洛克象征手法为建筑增添了浪漫的气息;而建筑沿中央大街方向一翼,采用通长的大面积玻璃窗,折射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
③建筑的三至四层饰以贯通的科林斯壁柱,每两个圆额矩形窗作为一组,窗上饰以丰富的装饰。三、四层的窗饰又不相同,三层的窗饰乍看起来似一只蹲踞在花叶上的大肚皮青蛙,浅浮雕精致细腻,而四层的窗子则饰以简洁的线脚。这两层窗尺度一致,因而既富于变化又十分统一。转角处也同样做重点处理。转角中央四层的半圆窗上饰以曲线涡卷状断折山花,山花中央饰以精美的花叶状浮雕,窄小的壁柱柱头饰以自由的螺旋曲线,带有“新艺术”特征。最精致的要属窗下圆弧形花萼状阳台,奇异而优美,正如盛放的花蕾。而外凸的铸铁曲线栏杆,呈盛开的花朵主题同样含有“新艺术”因素;
④建筑顶层有半层阁楼层,覆以红色铁皮的孟莎屋顶开有老虎窗,与同样红色调的房融为一体。半球形的文艺复兴式穹顶,端部却以类似俄罗斯式“洋葱头”顶作为结束,成为复合式穹顶。作为一种重要的构图要素,穹顶成为中央大街建筑必不可少的谐调构件,不同形式与风格的穹顶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景观。
今天,人们踏着古老的石头路走在中央大街上,教育书店古朴而又年轻的风姿依然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它是中央大街历史变迁的见证,也将继续注视中央大街的发展变化。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宽10.8米。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其中保护性建筑13栋。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并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是全国较早的步行街之一。步行街全长860米,设有休闲区6个,两侧人行道铺装广场砖近5000平方米,彩色步道板2500平方米,并在大安街至东风街路段铺设500米的轮椅通道。改建后的步行街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她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精致典雅的牌匾广告、欧式古典路灯、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名的来历)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6年。1898年6月,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破土动工。同年秋季,山东、河北数千名筑路劳工落脚在今天的中央大街一带。他们垒泥为墙,束草为棚。于是这条街就有了她最初最形象的名
字—中国大街。在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前,哈尔滨的所需货物基本都是经松花江水路运来的。中国大街的通江口(今防洪纪念塔江段)就是当年的码头。这样中国大街就成了黄金水道的口岸,也成为哈尔滨当时最热闹繁华之地。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政权,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岁月悠悠,世事沉浮。在1968年的“文革”岁月中,中央大街被改称“反修大街”,1976年其名称又恢复为中央大街。这条历经时代风雨的老街,如同历史见证人,目睹着哈尔滨百年沧桑和荣辱兴衰。
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使哈尔滨成为俄军的后方基地。庞大的军用品需求,客观_I_带动了哈尔滨的初步繁荣,也带动了中国大街的经济和建筑的发展。俄国统治哈尔滨的20年间,不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经济格局,中国大街都是受西方影响最深的街路。(中央大街的马路方石)
最初的中国大街有些地段翻浆严重。每逢春夏之交,路面像海绵一般,车辆走在上面忽忽悠悠的。连修这条路的工人们也伤透了脑筋。年年返工,年年翻浆,白白赔进了许多银两。倒是江湖上有那么一个卖弄梅花桩功夫的武林僧人出了一个奇招,将数千根二三米长的圆木桩,一头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钉进土层中,上面再敷以碎石,铺上黄沙,才解决了翻浆的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4 03:44
目录
概述
松浦洋行简介
建筑历史
布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