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落针病
植物病害
松落针病是由散斑壳属的真菌引起的、发生在松的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松树的针叶。发病初期产生黄色斑点或段斑,后病斑颜色加深呈淡褐色,至晚秋全叶黄褐脱落。
病原特征
松落针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星裂盘菌、斑痣盘菌科、散斑壳属的真菌引起的,已知中国有该属真菌21种,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陕西、云南、海南、贵州、广西、福建、湖南、广东、浙江、四川、辽宁、西藏、吉林、黑龙江、湖北、上海、江西、新疆等21省市,危害松树。
为害症状
松落针病主要为害松树的针叶。发病初期产生黄色斑点或段斑,后病斑颜色加深呈淡褐色,至晚秋全叶黄褐脱落。第二年春季在凋落的针叶上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落针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两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子实体即分生孢子器,以后再形成带光泽漆黑或灰黑色米粒状小点,中央纵裂成一道窄缝。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落针叶上越冬后,第二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间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因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露出乳白色的子囊群;子囊孢子从子囊内挤出后进一步借气传播。病菌由针叶气孔侵入,经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出现明显的症状。由于分生孢子器中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力很差而无侵染力,故无再侵染发生。但因子囊孢子放射时间很长,达3个月左右,自春至夏都可能有新的侵染发生。
流行规律
病原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C。空气湿度大或有雨水,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扩散、萌发及侵入。通常土壤瘠薄、积水较多且时间较长,易引起发病。凡栽植地块或盆栽的土壤较干,或树木水分供应失衡,针叶细胞膨压降低,皆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营造针、阔树种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使树木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适时抚育间伐,清除林地带病针叶,改善林地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对小面积人工林、苗圃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子囊孢子飞散前清除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化学防治:在重病区幼林地,在子囊孢子成熟后飞散期间,喷1:2:200倍量式波尔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可湿性多菌灵400—5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800倍液防治2—3次,每次间隔10—15天。
分级标准
松落针病分级标准:Ⅰ级,代表值0,健康;Ⅱ级,代表值1,1/4以下枝、叶、果感病;Ⅲ级,代表值2,1/4—2/4枝、叶、果感病;Ⅳ级,代表值3,2/4—3/4枝、叶、果感病;Ⅴ级,代表值4,3/4以上枝、叶、果感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1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侵染循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