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黄叶蜂
松叶蜂科扁叶甲属动物
带岭新松叶蜂,Gastrolina depressa thoracica Baly,属膜翅目(Hymenoptera),松叶蜂科(Diprionidae)的一种昆虫。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寄主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红松(P. koraiensis)、云杉(Picea asperata)等。是危害松树的突发性食叶害虫。1990年在抚顺地区猖獗发生,涉及40个乡镇,20个国有(含矿属)林场,危害面积达23000hm2 。造成大部分松林的针叶被食光,严重地影响了中幼龄林的生长和成材。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9.5-10.5mm,翅展20-22mm。体黄褐色。触角短栉齿状,23节,基部2节红褐色,其余各节黑褐色。头、胸部和足为红褐色。翅透明,翅痣中央淡黄褐色,翅脉暗褐色,前缘脉黄色。雄虫体长6.7-7.4mm,翅展14.3-15.4mm。体黑褐色。触角长栉齿状,27节。翅透明,翅痣、翅脉褐色。
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桔黄色,近孵化时呈紫褐色。
幼虫
体长20-25mm。头部深黑色,具光泽,胸、腹部灰绿色,背面有2条灰色纵线,每节侧面有灰黑色斑点。体背多皱褶,胴部每节具6小环。腹面淡黄绿色。胸足黑色,腹足绿色 。
体长10mm。乳白色,复眼黑褐色,触角达前足基节,前翅达后足基节,后足末端达腹部第6节末端。
丝质圆筒形,长7-10mm,褐色。
生物特性
抚顺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针叶表皮下越冬。翌年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下旬幼虫危害盛期,6月上中旬幼虫陆续下树结茧、化蛹,8月下旬到9月中旬羽化,并产卵越冬。
初孵幼虫食量甚微,脱2次皮后,食量增大。幼虫有群居性,常几条或十余条围绕一枚针叶自上而下取食,很快将一枚针叶食光。有同时取食、同时休息的习性,并有转移危害的习性。3龄后开始,多为一枚针叶栖居一条幼虫,2-3条者少见;幼虫受惊时,头昂尾举,呈古船形,并吐黄绿色的粘液,以示御敌。
幼虫共5龄,个别可达6龄,老熟幼虫在地面枯枝落叶层结茧化蛹,个别的也有在树皮缝、蒿草杆等处结茧、化蛹,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下结茧最多,并以树冠垂直投影以内地被物中的茧密度最大。据观测,预蛹通常在茧中休眠90-110天才化蛹。由于茧期漫长,又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故常受到寄生性昆虫和微生物的寄生侵染。据1990年7月至9月连续采茧4,250粒统计,被各种寄生性昆虫寄生的占12.6%,被病毒等微生物侵染的占43.3%。
成虫羽化后,常在茧中停留3-4天才破茧而出。出茧后先停息在枯枝落叶上一段时间,再飞翔寻偶。求偶时,往往数只雄虫围住一只雌虫,迂回飞舞,极为活跃。交尾后雌虫多在林缘及树冠阳面近枝梢先端的针叶上产卵。一枚针叶上可产卵7-17粒,平均10.5粒,卵产在针叶组织内,排列均匀,平均相距2.5mm左右。一只雌虫可产卵25-40粒,平均32粒。雌虫寿命4-7天,雄虫寿命2-6天。
防治方法
1.加强经营管理,及时抚育,促进林分提早郁闭,提高林木抗性;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2.人工剪除幼虫群集枝和有卵枝,人工挖掘蛹茧,集中销毁。
3.生物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乳剂(Bt剂)或青虫菌400-800倍液喷杀幼虫;招引益鸟,在发生较重的林分,在3月末以前,挂设人工巢箱,按每2-3亩林地挂设1个巢箱,实施以鸟治虫。
幼虫期可喷洒2.5%敌杀死、40%氧化乐果3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毒杀幼虫,防效在95%以上。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可施放林丹烟剂熏杀幼虫或成虫,每亩用药1kg,杀虫效果可达到95%以上。
参考资料
带岭新松叶蜂.中国森防信息网.
带岭新松叶蜂.抚顺林业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5 23: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