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形是指板带材的外貌形状。板形是板带产品的外观质量指标之一。板形不良的板带不但使后续工序操作困难(如堆不稳,卷不紧和剪不直),从而造成废品,也影响板带的剪裁、冲压、铆焊和其它使用性能。
名词简介
板形与厚度、宽度一样,是衡量板带材几何尺寸精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关注点不同,或者是对板带产品的板形质量要求不同,在板带生产的不同工序,对板形的理解或所包含的真实内涵也不一样,如在冷轧及后续处理工序中,板形更多的是指平坦度或浪形,而在热轧工序,板形更多的是断面形状和平坦度的统称。考虑到各种缺陷产生的本质机理及相互关系,将横截面形状缺陷、平坦度缺陷、翘曲、镰刀弯等统称为板形缺陷,具体分类如图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各点延伸系数的因素都会影响板形,主要因素有三类,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
原料断面形状
由良好板形条件可知,只有当原料的断面形状和承载辊辊缝形状相匹配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板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原料断面形状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板形的变化。保证原料的断面厚度差及板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获得良好板形的前提。
承载辊缝的断面形状
当入口板(带)钢条件一定时,工作辊的承载辊辊缝断面形状是决定板形的首要因素。它取决于三方面:
①工作辊、支撑辊的弯曲挠度和剪切挠度;
②支撑辊、工作辊和钢板的压扁;
③工作辊空载凸度。
凡是能影响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板形,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设备因素:包括工作辊直径、工作辊原始凸度以及支撑辊直径和原始凸度;
②工艺因素:包括钢板宽度、轧制压力、张力、轧制速度、轧辊热凸度、轧辊磨损等。
压下规程的变化
当压下规程变化时,压下量、速度等均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到压力、热凸度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使承载辊缝形状变化,从而引起板形变化。
此外,被轧金属本身力学性能的均匀程度也对板形有影响。这种不均匀性主要来源于内部组织不均。
板形控制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某一轧制道次而言,来料板形和来料横向厚差是不可改变的,因而从理论上讲,只能通过控制金属横向流动状态和控制出口横向厚差这两条途径来控制板形。由于板材的出口横向厚度分布与轧辊辊缝形状有直接关系,因而控制出口横向厚差实质上就是控制轧辊辊缝形状。在轧制过程中沿轧辊长度两轧辊之间各点的距离应相等,即保持辊缝均匀,但在实际轧制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两个轧辊之间的距离。因此必须根据有关情况预先考虑将轧辊设计为一定的形状,以保证在轧制过程中辊缝均匀。目前控制辊型的主要方法有两大类:
①通过调温控制辊型,人为地对轧辊的某些部位供热或吸热,改变辊温分布,以达到控制辊型的目的;
②通过改变轧制过程中的弹性变形来控制辊型。
由于改变金属的横向流动状态也必然会影响轧制压力的横向分布,从而改变辊缝形状,同样,改变辊缝形状必然会影响金属横向流动,所以说任何一种板形控制方式都包含着上述两种作用机理。因此,板形控制方式一般都不通过其理论上的两种作用机理进行分类,而只分为工艺方法和设备方法两大类。
工艺方法
板形控制的工艺方法有多种,应用较早的方法有:
①设定合理的轧辊凸度;
②合理安排不同规格产品的轧制顺序;
③合理地制定轧制规程;
④对轧辊进行局部加热以改变轧辊的热凸度。
上述这些方法目前在板形控制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设备方法
尽管板形控制可以通过一些工艺方法实现,但人们更多地是从设备人手,通过改进设备来获得或强化改善板形的手段。近年来,从设备人手的板形控制方法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很有成效的控制方法。如果从板形控制的专门方式上分,可将目前众多的可用于改进设备或加强设备控制能力的板形控制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垂直方向弯曲轧辊技术、阶梯形支撑辊技术、轴向移动圆柱形轧辊技术、轴向移动非圆柱形轧辊技术、轧辊交叉技术等,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板形缺陷
常见的板形缺陷有“镰刀弯”,浪形和瓢曲“肋状皱”和“眼睛”属于特殊的浪瓢缺陷。本来并无浪瓢,但一经纵剪后即出现旁弯或者浪瓢,这便是潜在板形缺陷。板形控制的总目标是将上述两类缺陷都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通常意义上的板形还包括板、带材横向断面分布的均匀度,一般用板材中央与边部厚度之差的绝对值或相对值来表示,此差值越小,均匀度越好。实际轧出的板材断面有时呈鼓形、楔形、中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这都是板形不良的表现。
板形不良会限制轧制速度的提高及轧机所能轧出的最薄规格,板形严重不良会导致勒辊、轧卡、断带、撕裂等事故的出现,甚至可能损坏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