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障
扁骨的两层骨密质之间的一层骨松质
为扁骨的两层骨密质之间的一层骨松质。板障中有迂曲的板障管,供血管穿行。
综述
为扁骨的两层骨密质之间的一层骨松质。板障中有迂曲的板障管,供血管穿行。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颅骨(cranial bone)为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由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相互连接而成。颅骨以枕外粗隆、上项线、乳突根部、颞下线、眶上缘之间的连线分成颅盖和颅底两部分。颅盖是膜化骨,颅底是软骨化骨。
颅骨内骨板有骨膜被覆,为硬脑膜外层。内骨膜在颅盖部分与内骨板结合不紧密而在颅底时结合紧密,因此外伤引起颅骨骨折时在颅盖部分多出现硬膜外血肿,而在颅底多为硬脑膜撕裂而产生脑脊液漏。
颅盖骨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板障)构成,具有一定弹力,因此在遭受打击时,可以损伤其深面的脑而不发生骨折。由较厚肌保护的颅骨与其他部分相比较薄。
颅盖外面外骨板可见锯齿状骨缝,其中冠状缝把额骨与两顶骨分开,矢状缝在正中线上分开两侧的顶骨,人字缝将枕骨与顶骨、颞骨分开,鳞状缝将颞鳞与顶骨、蝶骨大翼分开。约有8%的人,在正中线上两额骨之间有一额缝,其他人约在5岁时此缝即愈合。偶尔在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分离的骨化小区称缝间骨(Worm骨),这有可能引起放射线学上的误诊。
颅盖内面由于颅内组织压迫而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沟,在两侧有树枝状的脑膜中动、静脉压迹。
颅盖骨板障是成人骨髓中始终保持红骨髓的地方之一。在板障中有树状或网状的血管分支,即板障静脉,其壁由海绵骨质构成并衬以内皮,管径不能缩小,所以外伤或手术时出血严重,需用特殊止血法。颅盖骨板障共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板障静脉,之间有分支吻合成网。颅盖骨内尚有导静脉(即导血管),是穿过颅骨直接连接颅内各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静脉,其中也有与大脑表面浅静脉相连。导静脉也可以起自板障静脉而与颅外静脉相连。导静脉内无瓣膜。
人字缝尖是人字缝与矢状缝的连接点(婴儿的后囟)。囟点是矢状缝与冠状缝的连接点(婴儿的前囟)。骨缝在颅盖内侧面呈直线状。初生时呈四边形的前囟和呈三角形的后囟都相当大。正常前囟在1~2岁时才关闭。关闭之前,可在正中线上经前囟穿刺至深部的上矢状窦进行采血,或将针斜插到侧脑室内抽取脑脊液。在囟门未闭合时,脑易遭到外力损伤。所以要小心保护这些地方,尤其是其中最大的前囟。初生儿的面颅与脑颅之比要比成人的小,因为牙发育未全和鼻窦尚未发育。
临床解剖
颅盖的凸面,即颅骨的穹顶部可以使力分散,从而减小外力打击造成的损伤。然而猛烈打击颅盖骨薄弱区很可能引起凹陷性骨折。这种骨折向内凹陷,压迫或者损伤脑。线性颅骨骨折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在撞击点。但骨折线经常从此点沿两个或多个方向向周围辐射。在粉碎性骨折,骨破裂成多块。如果撞击位点的骨质较厚,骨通常向内弯曲而不破裂。但是骨折可发生在离直接受外伤处稍远的位置,此处骨质较薄。对侧骨折则是骨折不发生在撞击点,而是发生在对侧。
翼点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标志,因为在其深面的颅盖侧壁内面的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走行。翼点位于颧弓上方两横指宽、颧骨额突后方一拇指宽处(B)。头侧面受到打击时可能导致构成翼点的薄骨破碎,撕裂经过翼点的脑膜中动脉前支(A)。由此引起的血肿可以压迫下面的大脑皮层。若不及时处理脑膜中动脉出血,可在几小时内导致死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2:14
目录
概述
综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