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龙亦称“凳板龙”、“挡龙”。中国民间龙灯的一种,流行于
浙江温州,江西彭泽浩山地区,浩山每年过春节都会舞板龙,庆祝丰收,各个村组平安幸福。浩山的板龙一般有100左右节,每节都是拱形的,而且到了晚上,每节的前后都要点上蜡烛,晚上看到板龙就像真龙一样,非常的壮观。用樟木或泥木雕刻制成,龙身有二十节(档),第节长五尺,各置一级人物造型,有《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游记》、《济公传》等。龙头、龙尾上,还雕有亭台楼阁,都描金上彩,显得富丽堂皇,春节出舞巡游,由专人演唱参龙调,祝颂吉词,祈求人寿年丰,合境平安,正月十六日夜收灯。
习俗简介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板龙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
习俗特色
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杨家板龙
特色
杨家板龙始创明朝,盛于清朝乾隆年间。每逢元宵佳节出迎,欢庆连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板龙以其长度、威武闻名于世。整条板龙长达450米左右,加上龙筅、龙旗、五兽、鼓亭、抬阁等,整个表演队伍绵延2000余米,参加表演、护卫总人数达2000余人,蔚为壮观,堪称天下第一长龙。
杨家板龙的龙身、龙头、龙尾的制作均取自木板等
天然材料。板龙制作也没有固定的专业艺人,由该村村民目睹口传,代代相沿。龙头、龙身由村集体制作,龙身各节由各户出资自制,出迎时一节接上一节。待到夜幕将临、华灯初上时,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蔚为壮观。
传承
杨家板龙每逢无宵活动在当地甚至国内影响巨大,新《台州地区志》、《三门县志》、《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1990年版)均有记载。《解放时报》、《新民晚报》、《浙江时报》等报刊均刊登过该板龙的文章和照片。1992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三门县人民政府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宣传窗上联合展出过杨家板龙照片五幅。1999年10月,杨家板龙参加台州市庆祝国庆50周年暨首届艺术节活动荣获最高大奖。2003年被省文化厅列入民间艺术保护名录。2004年参加三门·中国青蟹节民俗活动,气势雄伟,盛况空前,杨家板龙的长度达到414米,大大超过了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中所载的“新加坡龙(130米)”“云南施甸县的保场龙(180米)”。因而,上海吉尼斯总部称其为“最长的龙”,入编《基尼斯世界记录大全》。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云和板龙
历史沿革
云和板龙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相传泰定元年(1324年)下街姑娘柳氏因吞食龙卵而仙化成“龙母仙娘”,产下一龙子。当时云和城火神猖獗,灾难频繁,人们便根据传说中龙的形象制成板龙,在元宵节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借此请回“龙子”降服火神,恩赐世人,同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云和县志》(同治版)记载“13日上灯夜,六坊居民截竹为龙,周巡城隔,云可压火患”,后这一习俗逐渐沿袭开来,元宵节舞龙灯、观龙灯成为当地民众最隆重的民俗盛事之一。
板龙制作
清柳翔凤所作《龙灯歌》描述了当年的舞龙盛况:“赤龙出海登云衢,千颗万颗光明珠;前溪后溪银海眩,水底真龙犹模糊;千金春宵不用习,不夜之天群欢愉”,可见当时舞龙习俗十分盛行。云和板龙制作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等民间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工序考究,手法表现丰富,纹饰间或精细繁缛,又不乏质朴粗犷,造型线条流畅锐利,以相得益彰的造型与纹饰,体现了南方龙灯的华美与庄重,达到质朴与灵动的统一。
表演形式
云和板龙舞融舞蹈、体育、杂技、民间音乐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于一炉,各类舞龙阵法豪迈奔放,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舞龙时随着铿锵的锣鼓、激情的唢呐,数十人密切配合,协作完成“卧龙”、“盘龙”、“送龙”、“抽龙”、“生龙儿”、“踩麦”、“盘衙门”等系列表演。其中最精彩的阵法是“龙尾抽”,即板龙行进过程中,龙尾突然反其道而行之,疾风倒退,牵制着六名抬龙头的彪形大汉和整个龙身跟着倒退,为舞龙表演平添不少紧张而欢乐的气氛。云和板龙以它翻波逐浪、倒海腾空的架势体现了南方龙舞的彪悍与奔放,彰显了山区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以它磅礴气势、灵动婉转的技法体现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所在。2005年,中国·
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狮大会”上,云和板龙脱颖而出,荣膺“处州第一龙”称号。
传承发展
云和板龙舞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西南一带民众龙图腾信仰的遗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超越了单纯的祈福信仰范畴,赋予更多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更突出表现了中国巨龙气吞山河的民族性格与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民间艺术传承功能。保护、抢救云和板龙舞对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