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初培林、潘世彬导演,李苗苗,杨春学等主演的传统
舞剧。本剧曾参加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并获优秀剧目演出奖、优秀作曲奖,演员李苗苗、姚永泉、韩杰获优秀表演奖。
序幕“她”的理想·极地改革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涌动,神秘的南极正呼唤着华夏儿女。“她”怀着对先辈的缅怀、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憧憬,告别亲人,肩负祖国和民族的重托,随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远征的航程……
第一场超时空对话·爷爷太平洋上。我人民海军护卫着科学考察船在远航。“她”思绪万千:甲午风云,“她”爷爷誓雪国耻,力谏重振海军,却惨遭杀害。血!魂!唤醒了中华。凝固的历史终将被觉悟所催动。
第二场超时空对话·爸爸苍茫的黄土地上,滚动着漫天惊雷,步着胜利的锣鼓,赤裸的脊梁托起的东方巨龙正在升腾。激情不全都是辉煌,一旦堕入荒唐便产生巨大的阵痛。那骤起的“红海洋”狂潮,令“她”爸爸离开自己酷爱的科研事业,在黄土地深处无法重圆他那蓝色梦想而英年早逝,但赤诚的海之魂却永不泯灭。
李苗苗、
杨春学(饰“她”A、B,人民海军高级海洋科学家),韩杰、孙朝晖(饰“她”爷爷A、B,满清海军大臣),姚永泉、宋岩(饰“她”爸爸A、B,人民海军高级海洋科学家)。乐队:辽宁金客交响乐团。指挥:郑冰。
舞剧《极地回声》取材于中国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的壮举,是以女科学家“她”在赴南极途中的心里活动为主要线索,按交响化结构布局。舞剧《极地回声》大量运用客观实际和主观意识相互交错、时空顺序颠倒的表现手法;舞台空间经常出现多层次、多画面,众多人物形象同时或分组地出现。如在序幕中,正当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肩负远征南极重任的女科学家出现了,她满怀壮志豪情,浮想联翩。此时舞台上又出现了另一组画面:封闭数千年的国门打开伊始,面对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惊叹者、失望者、徘徊者、消沉者、顽固者纷纷亮相,与“她”等众多的奋进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再如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随着女主人公“她”的思绪,把时空顺序推向了已逝去的历史:反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主宰的年代;人民解放欢庆胜利的年代;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年代……第一场在舞美灯光综合效应下,舞台空间形成了多层次、多画面的表演区域;右后侧出现了骄横的独裁者——慈禧太后;左后侧出现了夜郎自大、无所用心的封建士大夫的群像;前台一组画面是统治者耗费巨资,强令百姓修筑园林、建造石舫。由于舞剧《极地回声》运用了交响化的结构形式,创作的主题意识获得了较大的自由。舞剧《极地回声》采取多种艺术手段着力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如第一场“超时空对话”:“她”与爷爷的双人舞,就是女主人公由家仇、国恨引发的悲愤和忧郁的心态外化。在尾声中匠心独运地安排了一段“她”与爷爷、父亲共舞的三人舞,借以反映当南极上空飘扬中国五星红旗的时候,“她”要欣喜地告慰精魂的心态外化。又如第一场的群舞,运用反差、对比的手法:一边映现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画面,而另一边则是红卫兵握拳顿足地斗“她”父亲的群舞场面,由此折射出“她”对祖国经济、科技落后的痛苦心态,并揭示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极地回声》的编导用自己的想象力赋予人物以丰满的内心世界,同时巧妙地把这种心理外化为用生活语言较难表达的舞蹈形象,以此来塑造人物。(摘自《舞蹈》199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