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树,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枇杷树的成年枝干光滑,多为灰棕色;枇杷叶身革质,有多种形状;花瓣多成白色或绿白色,呈长圆形或卵形;果实网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枇杷花期较长,一般持续数月,果实成熟多在立夏至芒种。《本草衍义》中记载:“枇杷叶,形似琵琶,故名。”枇杷树也因此而得名。
植物学史
《本草衍义》中记载:“枇杷叶,形似琵琶,故名。”枇杷树也因此而得名。
形态特征
常绿
小乔木,一般树高3至4米;树冠呈圆状,向内收敛,树干颇短。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毫米,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长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
花梗长2-8毫米;苞片钻形,长2-5毫米,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0毫米;萼筒浅杯状,长4-5毫米,
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远短于花瓣,花丝基部扩展;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子房顶端有锈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
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繁殖方法
枇杷在繁殖时可采取播种、嫁接的繁殖方式,亦可高枝压条。
为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在枇杷苗繁殖中,采种时应采集品种纯正、无病虫害并充分成熟的种子。在丰产、稳产、品种优良的母株中选择优良母本树采种。一般生长健壮的成年母株种子充实饱满,其苗木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健壮,发育良好。在生产上,以果实由绿色变为该品种固有的色泽、果肉由硬变软、种子充实饱满、种皮色泽加深而有光泽等特征来鉴定种子是否成熟,在合适时机采收。选择果实时期,应该选择果形端正、品质好、不易裂果、不易日灼和冻害的肥大果实。等待这些果实充分成熟后采下取种。采种可以与枇杷果肉的加工相结合,以免浪费。
每年5-6月枇杷果实陆续成熟,分批采摘成熟的果实取出种子,随采随播于田地疏松土壤或播种盆内,盆播时,其种子较大,可用点播法,用500倍多菌灵液处理种子并喷洒苗床,株距3-5厘米,遮阴或置于散射光处,每日淋水1-2次,保持土壤湿润。田地播种一般畦宽1-1.5米,将畦面做成龟背形,以利于排水。畦面每隔20-30厘米开1条播种沟,沟深2厘米,沟内每隔3-5厘米播1粒种子。播后不要覆土。播后盖草并浇透水,每日淋水1-2次,保持土壤湿润。注意保湿,减少阳光直射,以利于提高出苗率。8-9月份种子陆续发芽继续保持土壤湿润,加强水分管理,发芽期子叶变绿,起着叶片的作用,需要逐步增加光照。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播种时,由于枇杷种子子叶较大,而且属于子叶出土形,所以覆土不宜厚。覆土厚度对发芽率有特别大的影响,出苗率较低,一直困扰着育苗工作。试验中仔细观察发现,枇杷种子发芽时胚轴较细而且短,后来,采用将种子播于疏松的土壤表面,不覆土,光照、水分管理如前,出苗率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枇杷幼苗忌积水和通气性不良的土壤,苗圃地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土质较疏松、没有育过枇杷苗的平地或缓坡地。播种前15天,宜施用大量腐熟的厩肥或土杂肥,深翻作畦。
因枇杷苗期喜半阴、怕直射阳光,故苗圃地可选在半阴的果树行间、树林旁。
在10月下旬11月中旬,小枇杷苗长到10-15厘米高时,小苗拥挤在一起光照不足,须要进行第一次分栽苗,株距20-30厘米,也可种植于直径15-20厘米的营养钵内(方便第二年定植省去了起苗环节)。第二年末,第三年初进行第二次分栽,株行距1-2米。分栽时注意将主根过长根短剪,以促发侧根,经过两次剪根分栽,侧根发达,利于以后提高栽植成活率。
枇杷树做行道树应用,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这就要对小苗进行主干的培养,使其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小苗三年后开始侧枝生长,此时小苗主干直径有2-3厘米,要及时抹去侧芽,保持顶端生长优势,抹芽时面对苗木,一只手握主干,另一只手捏住侧芽基部轻轻晃动,即可去除侧芽,操作中注意不要将主干树皮扯掉,否则主干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而且主干抗风能力降低。3-4年后主干高度可达到2.5-3米,根据要求确定苗木高度,培养树冠,也可以继续增高主干的培养。
扩大树冠
4-5年后,保留侧芽即可扩大树冠,但是枇杷苗在进行过主干培养后,侧芽会集中生长,任其自然侧枝会有扎堆轮生的样子,既侧枝间距过小,不利于以后树木的生长,因此扩冠时,要注意侧枝的疏密,抹去多余的侧芽。第一轮留3-4个侧芽,芽距10-20厘米,间隔50-80厘米留第二轮,伞形树冠基本成型。
注意事项
播种时用500倍多菌灵液处理种子并喷洒苗床,后期淋水时可用500-600倍多菌灵液喷洒几次;小苗期注意浇水,缺水会导致叶片干黄,轻则影响苗木生长速度,严重的会致苗木死亡。小苗出土前,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不要过干过湿,待出苗后揭去覆草。由于枇杷幼苗喜荫,遇强烈日光叶片易灼伤。因此,播后出苗前,就要用遮阳网搭好荫棚,荫棚高50-60厘米。齐苗后,及时疏去弱苗、过密苗、病苗,按株距大小留一壮苗。待苗长出3-4片真叶时,可用稀薄人粪尿或复合肥每隔半月浇施一次,并及时清除杂草。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栽培技术
施采果肥
枇杷成熟后,树体营养水平相对较低,采果后必须及时施足肥料,要求有机肥和复合肥施用,施肥量应占全年的50%左右。特别是丰产园更要加大施肥量,每亩可施农家厩肥1000-1500公斤,速效复合肥50公斤、饼肥(油枯)100-150公斤。
施肥以树冠滴水为界环状沟施,必须在采果后一周施完,并及时灌水,以利根系吸收营养,早促夏梢的萌发。
夏季修剪
夏季修剪必须以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为前提条件。修剪疏密生枝交叉枝、重叠枝、病虫枝、枯枝。对结果枝则要短截:对衰弱结果枝要进行更新,对已萌芽的春梢侧枝,保留1—2个枝梢,疏除过多的弱枝:对徒长枝,则视树冠的空间大小酌情间疏,短截或拉枝保留:对伤口过大的主枝要及时用
石硫合剂涂抹伤口、以防伤口被病菌侵染影响树势的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
据《日华子本草》《滇南本草》等古籍记载,枇杷具有顺肺气,滋润五脏,治疗胃气逆上产生的呕吐,以及化痰止咳喘的功效。
食用
枇杷也是中国南方特产水果之一,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中国是世界枇杷主要产地,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颇丰。参考相关文献及权威部门的检测认定结果,枇杷不论是叶、果和核都含有扁桃苷,枇杷中有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VA、VB、VC等,并且其
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居第3位。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将枇杷果肉制成糖水罐头或酿成枇杷酒。
绿化
枇杷树冠整齐美观,可作为庭院绿化和风景区绿化树种,同时由于枇杷树生命力强、生长迅速、遮荫效果良好、耐修剪、花粉无刺激、落叶时间一致、挂果时间长,是一种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
生态
枇杷作为降高温、固碳型植物,在众多园林植物中,生态功能表现突出,尤其是滞尘能力最强。对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作用。根据一些城市的应用情况,枇杷树在滞尘能力、固碳能力、
水分利用率、降温能力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植物文化
枇杷果实中含有坚核,民间常将其作为健康长寿、子嗣昌盛的象征,常将枇杷树与石榴树搭配栽植,寄托“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枇杷的果实黄色如金,被誉为“黄金丸”,象征财富殷实,因此枇杷树也常与柑橘树配植,表达“招财进宝”的愿望;在园林配景中,还将枇杷树与银杏(白果)搭配,寓意“金玉良缘”的赞美与祝福之情。在绿化造景中,将现代景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提升地区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帮助。杜甫诗“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生动地勾勒出枇杷的形、色、味。
此外,枇杷也是文人墨客争相描述的景物之一,在戴敏的《初夏游张园》中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作者借及枇杷树,表达出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惬意。
病虫防治
腐烂病的防治
腐烂病是枇杷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患,通常会发生在枇杷树的主干根颈上,出现在侧枝的情况较少,当枇杷树的树干皮开裂、起翘、剥落或者流胶现象时,主干根颈就会产生软腐现象。此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子中。主要的应对措施,将枇杷树身上的病斑刮掉,消除掉树皮上的病菌后立即将树皮烧毁,并且用病必清、2%农抗10-2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等涂抹病斑伤口,辅助树干伤口的愈合。同时要增强树势,加大肥料和水源的供应,加大培育力度,让枇杷树茁壮成长,增强对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
叶斑病的防治
在
侵染性病害中叶斑病是防治的重点之一,其中包含了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该病害对枇杷树的危害较大,病情较轻的病害会影响到枇杷树的生长态势,严重的病害将直接对枇杷树造成损伤,导致枇杷树出现落叶、枯枝、叶片僵化和减产等严重问题。针对该病症的防治主要是要提高枇杷树本身的生长和抗病能力,增强树木生长态势,提高果园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孕蕾前,为了防止果树患病,适当的为其补充一些铜元素和钙元素等,例如可以选择采用0.3-0.5的石硫合剂,也可以利用甲基托布津600倍液进行药物喷射,除了采用上述方式外,还有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就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射,有效的消除枇杷树的叶斑病。
产地生境
产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各地广行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者。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枇杷喜光稍耐侧阴,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寒,喜微酸性或中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