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出物,即从基体中析出的,属于内在物。从化学成分上讲,夹杂物的成分和基体不一样,属于杂质;而析出物的成分和
基体相同,只是相关元素的比例不同。析出物也不是内部的,是游离元素在
晶界聚集。
采用一阶段冷轧法时,由于没有经历中间退火,脱碳
退火后抑制剂的尺寸相对较小。包括尺寸约为20nm的Cu2S,分布密度为1.39 x 103 个/cm2;尺寸在50nm左右的AIN, 分布密度较低为1.5 x 103/cm2(见图1中a)。 其中有些较大(60~80nm) 的AIN和Cu2S复合析出(见图1中c),这是因为AIN析出温度高于Cu2S,在热轧过程中AIN先析出, 而后Cu2S在AIN的质点上析出,这种析出特点遗传到脱碳退火中,并在脱碳退火中长大。
采用两阶段冷轧法生产
取向硅钢,在中间退火时,由于发生了再结晶初次再结晶晶粒得到细化,基体更加稳定而有利于高斯晶粒发生二次再结晶,提高了产品的
磁性能。
从透射中可以观察到,中间退火后析出了很多尺寸在50nm左右的AlN(见图2中a),基体上还分布着数量很多的Cu或者Cu2S粒子(图2中b、图2中c)。AIN的析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关文献报道,在仅α-Fe中细小的具有
密排六方结构的AlN质点在α-Fe基体的(100)或者(120)面上存在。
当高温退火时,缓慢升温到1180℃保温0h,抑制剂并没有完全粗化,由图3中a可知Cu2S的尺寸刚刚达到100nm还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以相同的升温速度高温退火保温4h时,
抑制剂已经明显粗化( 图3中b),最大达到1.2μm (图3中c);当保温8h时,
透射电镜下,已经很难发现析出物的存在。此时通过金相发现,二次再结晶已经十分完善,平均晶粒尺寸可达30mm左右,最大晶粒可达40mm。
以无钴马氏体时效钢为例,整体相变曲线可以使用膨胀测量法记录,如图4所示,钢的成分是Fe-18. 9Ni-4. 1Mo-1.9Ti (质量分数,%)。均匀膨胀持续至510℃时开始发生小的收缩,这表明在此温度下析出开始。随后是短期的随温度升高的线性膨胀。当温度升至602℃时,在膨胀曲线中出现了一个大的收缩,该温度可视为奥氏体形成的开始温度(As)。 在660℃时该收缩变缓,至720℃后曲线继续呈线性膨胀。 因此,奥氏体相变在720℃ (Af)左右结束。持续加热至900℃并保温30min可确保完全固溶。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由于从奥氏体至马氏体快速相变的突然开始,在约135℃时有一个剧烈膨胀,该温度对应于马氏体相变的开始温度Ms。
马氏体相变的终止温度(Mf)约为48℃。因此,无钴马氏体时效钢在冷却至室温后应为单相马氏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