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骅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航空及工程力学家
林同骅(Tung-Hua Lin,1911年5月26日—2007年6月18日),出生于重庆市,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人物生平
1911年5月26日,林同骅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郊外的狮子山,原籍福建福州市福清市(东瀚镇)。
1912年,随时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熙迁往福州。
1914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
1924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4年后毕业,免考升入燕京大学,主修物理。
1929年,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攻读土木工程系。
1933年,被公派前往美国学习飞机机架设计制造。
1935年,到密歇根大学学习。
1936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美国各飞机制造公司实习,收集设计资料,熟悉生产程序及材料规范等情况。
1937年,回到中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
1939年,因日本侵华日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9年,由英国转赴美国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
1955年,受聘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学院教授。
1977年,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
1978年,退休。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6月1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林同骅毕生从事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非弹性构造、金属疲劳等分析研究。在美国底特律大学任获博士学位后,专门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写出巨著《非弹性结构理论》。还发表关于结构分析、塑性力学、疲劳力学的论文数百篇。
1951年起,致力于复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了“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合各项物理力学条件,并符合试验结果,得到前苏联、日本、捷克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肯定。
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用微观力学解释了裂缝萌芽在显微镜下照出的许多现象,此项研究由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机关资助并继续研究。
林同骅在科技研究方面也取得非凡成就,主要有:由美国科学研究署及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的微观塑行力学(1954-1978年)、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资助研究的循环机械及热载重对材料的损坏等科研项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林同骅担任美国航天航空部高级工程师、顾问,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金属疲劳研究主持人。
个人生活
林同骅与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炎唐山交通大学1931届毕业),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同骥为堂兄弟,被誉为“兄弟三院士”。此外,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家林同济也是其堂兄。
人物评价
林同骅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新闻中心评)
林同骅是中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福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
人物影响
1991年,为庆祝林同骅80岁寿辰,祖国有关单位为其在北京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报告会。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塑性力学和细观力学文集》。1994年,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同骅航空事业奋斗记》,书中详尽介绍了林同骅的航空奋斗史。林同骅退休后和堂弟林同坡致力于推进祖国乡村图书运动,2002年5月资助云南大理市太邑彝族乡设立瑞贻健华图书馆。
参考资料
林同骅.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院士之风——航空及工程力学家林同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6: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