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芬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喜芬,男,1982年生,天津静海人,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四川大学,法学学士(2003)
四川大学,法学硕士(2006)
四川大学,法学博士(2009)
工作经历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2009.7)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2011.12- 破格晋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2010-)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2016- 破格晋升)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2016.1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兹访问研究员(2011.9-2012.1)
美国加州大学哈斯汀法学院,访问学者(2011.7-2011.9)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2012.6-2012.12)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2016.7-2017.1)
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大陆访问学人(2013.7-2013.10)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4-2014.4,挂职)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首批智库专家、特聘研究员(20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成员(2013-)
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秘书长(2014-)
《交大法学》,责任编辑(2010-)
主要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法社会学、法律实证研究、法学与认知-行为科学的交叉研究。
代表性科研成果
著作类
1. Chinese Legal Reform and the Global Legal Order: Adoption and Adap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Forthcoming: Zhao Yun, Michael Ng (eds.))
2. 《金融检察与金融刑法》(合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
3. 《行进中的刑事诉讼》(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6年版。
4. 《两个证据规定与证据排除规则》(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 《转型语境的刑事司法错误:基于实证与比较的考察》(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 《中国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转型》(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话语解魅与制度构筑》(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译著类
8. 戴维德·约翰逊:《日本刑事司法的语境与特色》,林喜芬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9. 布兰卡·瑞兹:《电子通信中的隐私权:欧洲法与美国法的比较视角》,林喜芬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文论文类
10.《中国减刑程序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以A市B法院1702份减刑裁定书为样本》,《中国法学》2016年第6期。(权威核心)
11.《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法学研究》2015年第5期。(权威核心)(被《高等文科学校学术文摘》转载,被《诉讼法、司法制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2.《论中国羁押审查制度改革的四重逻辑》,《法学家》2016年第6期。(被《高等文科学校学术文摘》转摘)
13.《波斯纳写错了贝叶斯公式?》,《交大法学》2016年第4期。
14.《美国法院遵循先例的运行机制及启示》,《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2期。(被《诉讼法、司法制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5.《论我国审查逮捕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基于刑诉法修订与实践语境的分析》,《当代法学》2013年第6期。(被《高等文科学校学术文摘》转载)
16.《论“两个证据规定”的三大突破与五个局限》,《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17.《证明理性化与刑事定罪标准之调整:基于防控司法错误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18.《论中国刑事司法错误的治理路径:基于转型语境的理论诠释》,《政法论坛》2011年第2期。(被《高等文科学校学术文摘》转载)
19.《论量刑建议的运行原理与实践疑难破解:基于公诉精密化的本土考察》,《法律科学》2011年第1期。
20.《论我国刑事司法运行的宏观现状(1995-2005):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2期。(被《诉讼法、司法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7期;被《法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3期转载)
21.《构建量刑听审程序的本土化路径:以域外经验为参照》,《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
22.《论中国刑事司法程序异化的实践现状: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3.《论美国宪法性刑事程序的规则构造及借鉴》,《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24.《判决意见公开制度研究》,《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25.《论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及其法律效力》,《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6期。
26.《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27.《他域资源的反思与理想图景的缺失:当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理论质评》,《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28.《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帝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重述》,《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29.《精英意识与大众诉求:中国司法改革的精神危机及其消解》,《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30.《从“无理”的判决到判决书“说理”:判决书说理制度的正当性分析》,《法学论坛》2004年第2期。
荣誉奖励
代表性科研奖励
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检察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
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
3. 上海市社科联“十佳论文”(2016)
4. 上海市法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
5. 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B类(2016)
6. 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
7.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决策咨询奖(2012)
8.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研究三等奖(2011)
9. 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C类(2011)
10. 上海市法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11. 上海市晨光学者(2010)
代表性教学奖励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2014)
2. 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2013)
3.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2012)
4.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2012)
5.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星”(2011)
6.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2010)
7.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0)
8.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岳成奖教金”(2010)
所获荣誉
先后荣获上海市“晨光学者”(2010年)、上海市第二届“法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奖”(2010年)、“岳成奖教金”(2010年)、“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0年)等科研、教学奖项。
主持上海市哲学社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民主与法治建设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课题各一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多项。
2023年7月,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主要论著
出版学术专著、合著、教材等六部,并先后在《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著作
1.《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话语解魅与制度构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证据法学》(参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刑事诉讼法学》(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刑事诉讼法学新论》(副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
1.《精英意识与大众诉求:中国司法改革的精神危机及其消解》,《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2.《从“无理”的判决到判决书“说理”:判决书说理制度的正当性分析》,《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3.《司法权威·法官规训·制度网络:对法官角色的一种法社会学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4.《宪政型与集权型:刑事诉讼模式的导向性分析》,《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
5.《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帝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重述》,《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6.《他域资源的反思与理想图景的缺失:当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理论质评》,《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7.《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8.《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法:意旨、构造及启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9.《判决意见公开制度研究》,《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10.《论美国宪法性刑事程序的规则构造及借鉴》,《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1.《中国语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本土话语资源的批判性反思》,《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12.《刑事司法改革:从变法逻辑到试点改革》,《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现代法学》2008年第4期。
14.《论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及其法律效力》,《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6期。
15.《美国场域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理论立场与改革取向》,《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3卷。
16.《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模式:利益权衡与客观化基准》,《犯罪研究》2009年第1期。
17.《论侦查程序中的讯问技术及其合法化进路》,《诉讼法学研究》2009年第15卷。
18.《我国刑事审级制度功能考辩与变迁改良》,《东方法学》2009年第5期。
19.《“程序性制裁理论”的理论反思: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分析焦点》,《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20.《论量刑建议的运行原理与实践疑难破解:基于公诉精密化的本土考察》,《法律科学》2011年第1期。
21.《证明理性化与刑事定罪标准之调整:基于防控司法错误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09: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