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建筑群
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寨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林寨最初的建立始于客家人,林寨最终的兴盛亦与客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相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龙川县令赵佗为防御来犯之敌,派林可来此筑寨守关。因林可立了战功,遂获此地作为其食邑,命名为林寨。
元朝以来,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
明末清初,陈姓族人聚居在厦镇围。
清代至民国期间,兴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
建筑特点
结构
林寨古村多为建木石结构的楼房,既有西式洋楼、又有中式庭院。保存较完整的方围屋占地从10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不等,房屋建造者将家宅设计成高墙合围,并且在四角建有碉楼。外墙上没有窗户,只设狭窄的枪眼和瞭望孔。
林寨建筑群平面布局以三进二横与三进三横为主,四角设置碉楼,俗称“四角楼”。碉楼外立面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置。
特点
林寨建筑群是以宗族为单元发展的粤东民居建筑文化的典范代表,在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装饰、工艺、节能等方面都糅合了客家、潮汕、闽南、赣南、广府等多地建筑文化要素。屋内到处可见石雕、木雕等艺术装饰。林寨四角楼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客家围屋的最重要特征:在整个建筑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阁楼,其形制和功能都如同炮楼一般。阁楼之间,由回廊相连接,在整个建筑里可以上下贯穿,既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四周进行监护与瞭望,又可对入侵者进行狙击。与一般的客家民居不同,林寨的四角楼,除防匪外,其设计与结构还较注重防洪这一功能。
文物遗存
林寨建筑群匾额、碑刻、楹联众多。其中古云山六角亭有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节比松筠”匾额一块。碑刻有:南门井碑,书有保护井水的规定,即“兹为保护井水清洁,注重公共卫生之起见,现将井盘升高外,筑洗衣场二处,专供放衣物之用,以免污秽之水入井中”。清代磻侯公祠碑刻,内容为倡导家族教育和保护环境卫生。主要楹联有:东门的“美誉传仁里,聚星著义门”,司马第的“司守世德,马奔前程”,德星第的“德门延福履,星汗灿文章”,颍川旧家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敦行,出则友贤”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主要建筑
谦光楼,始建于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富户庄园。谦光楼正面有4栋骑楼,两旁各有两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全楼3层共有324间房,楼阁为4层结构。4个楼阁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可窥探四面动静。
颍川旧家,颍川旧家,始建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颍川旧家整体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搁瓦布檩式结构,平面布局为二进二横式,依中轴线向两边平均布置,正中依次为大门、门厅、中厅和上厅。横屋为三层走马楼式楼房,楼前有长25米,宽3米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
司马第,又叫九栋屋,是司马第、朝议第、上新屋三幢楼房依次连贯成九栋的总称。司马第为府邸式结构,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为朝议大夫陈鸿铭兴建。
薰南楼,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林寨富绅陈襄廷祖父陈豫年的当铺,是林寨地区早期的乡村银行。
厦镇堂,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历代皆有修缮。现主体建筑完好,被定为“河源市家训文化示范基地”。因厅堂明亮宽敞,村内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当地人称之为“大厅下”。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陈鸿铭,朝议大夫。嘉庆二年(1797年)建造了司马第。
陈豫年,林寨富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造了薰南楼。
陈襄廷,颍川旧家主人,曾任广东省督军府顾问,民国期间连任两届和平县长。
活动建设
林寨古村举行的“华光大帝巡游”,俗称“阿公出行”,为东江上游少有的民间艺术活动。
文物价值
林寨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村落布局、房屋选址以及建筑物细部处理中体现出当地人注重风水的习俗,另外,部分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建筑中西合璧的时代风貌。古民居建筑对于研究客家文化与珠三角文化、潮汕文化在粤东北山区的交流融合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初年粤东北山区客家儒商的经商史与生活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林寨建筑群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其他的客家建筑不同,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一大杰作。四角楼内部受到了广府及潮汕文化的影响。客家四角楼的装饰文化,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保护措施
2006年9月,兴井古建筑群被河源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2月10日,林寨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9)。
旅游信息
地址
林寨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门票
林寨古村门票免费。
交通
京九铁路和龙川县旅游大道从林寨村后经过,省道骆米线和县道X206线从林寨村旁穿过。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1 09: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