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墓群,位于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户村镇林村、户村一带,为战汉时期古墓葬。
历史沿革
1953年9月,河北省文化部门联合对林村墓群进行普查。
1957年,河北省文化部门对林村墓群进行发掘。
1959年,河北省文化部门对林村墓群进行发掘。
1964年,河北省考古部门发掘林村西一座小墓,出土金涂小樽、铜灯等较好文物。
1988年,河北省考古部门在彭家赛村东发掘无封土汉墓14座,其中15号墓室长5米,宽1.7米,出土铜镜。
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始对林村墓群进行全面勘探、发掘。
遗址特色
综述
林村墓群长7千米,宽4千米,据资料记载有49座墓,现存封土15座。分为两个区域:一是以百家村和彭家寨为中心的区域,另一处是以林村和涧沟为中心的区域。其中百家村墓区和西小屯墓区是林村墓群主要的墓区。
百家村墓区
百家村墓区于1957年和1959年经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随后又小规模配合墓建清理发掘,共发掘战国墓81座、汉墓10座。战国墓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少数墓室设有壁龛,个别墓葬底部发现生土隔梁。墓主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个别屈肢葬,或有殉人,部分墓葬有夫妇并穴合葬现象。百家村战国墓出土器物较多,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玛瑙、水晶等,存在较明确的等级差别。百家村墓地年代可分为三期,几乎纵贯战国时期。
6号墓,位于林村西北角,为战国时期墓葬,于1957年发掘,封土东西20米,南北24米,高5米。
8号墓,又称白起墓,位于林村,为战国时期墓葬,于1957年发掘,封土东西残存70米,南北70米,高15米。
15号墓位于彭家寨村东,属东汉早期墓葬,于1988年发掘,墓室南北向,其底部南北长5米,东西宽1.6米,距今地表深6米,室内下部周围砌砖壁、铺地,但无拱顶。墓内未经盗扰,死者头北脚南,棺、槨置于墓室北部,仅见痕迹,随葬器物整齐排列,墓主人周围散布五铢钱,头部胸部两侧置铜镜、玉璧各5件,小型装饰品数十件,其中心形玛瑙饰件很精制。棺外中部两侧置碗、博山炉、铁灯,棺外后部放鼎、壶、罐、仓等黄绿釉陶器十多件,造型大方,釉色艳丽。
16号墓位于彭家寨村东,属东汉早期墓葬,于1988年发掘,形制规模和随葬品与15号墓墓本相同,并出土锡质盘龙九盏连枝灯与铜博山炉,其工艺较好。
西小屯墓区
西小屯墓区发掘墓葬近百座,其中有战国时期“中”字形木椁墓、战国时期赵国墓地兆域沟、战国前期竖向土洞墓等重要文物。
1号墓坐北朝南,方向185°,为带墓道的多室砖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2个侧室及各室甬道组成。该墓多次被盗,保存较差。封土整体呈馒头状,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长约42.1米、南北长约46米、高约6.5米,逐层夯筑而成,夯打较为随意,夯层厚约0.15米—0.2米。墓室最南居中为长方形斜坡墓道,长12.13米、宽1.16米—1.34米、最深处3.72米。墓道两壁均发现较规整的工具刮痕,由墓圹开口处垂直刮下,此类痕迹紧密相邻,痕宽0.06米、深约0.02米。封门前室甬道与墓道之间为封门砖,残留五层,高0.6米、厚0.28米,丁砖斜砌成人字形。封门砖内侧,与甬道铺地砖持平东西横铺一条石门限,长1.4米、宽0.28米、厚0.21米。门限石已经修理,较为平整,其上南侧居中凿出一长1.14米、宽0.12米、深0.03米的长方形平底豁口。
前室甬道位于前室南侧中部,破坏严重,顶已不存,墓壁残存4层,顺丁平铺,宽1.2米、进深0.87米、残高0.34米,底部为铺地砖,横排通缝平铺。甬道与前室相交处有长0.3米—0.4米、宽0.35米—0.38米的长方形生土面,未见铺地砖,推测原为条石砌筑的石门门洞。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2.3米、残高3.7米。墓壁为丁砖错缝平铺,在高1.46米处起券,用楔形砖砌成拱形竖券顶,墓底为横排错缝平铺。东南耳室甬道甬道位于前室和东南耳室之间,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为条石砌筑的长方形门洞,门洞高1米、宽0.85米,两侧条石已经修整,体量相当,长1米、宽0.36米、厚0.25米。顶部条石长1.06米、宽0.52米、厚0.25米。东部为砖砌双层券顶甬道,通道高1.14米、宽0.88米。东南耳室平面整体近方形,保存最完整,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38、高2.2米。墓壁为丁砖错缝平铺,在距墓底1.38米处内收形成盝顶,墓底为横排错缝平铺。室内见有残漆器,腐朽严重,应为夹纻胎,胎外用黑、红漆髹,其下覆有鸡骨。
主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25米、墓壁残高1.3米—2米,丁砖错缝平铺。在距墓底1.8米处内收,根据残存墓顶推测也应为盝顶。墓底为人字形铺砖。主室南、东壁和北壁中部各一甬道连接前室、东北耳室和后室。三处甬道形制基本一致,墓壁为平砖错缝平铺,铺地砖大多为平砖横排通缝,仅后室与主室之间甬道为错缝平铺,从铺地砖的情况看,各甬道口处原应均有条石砌筑的石门洞,墓室内散落较多人骨残块。东北耳室平面近方形,边长1.9米,墓壁残高1.15米—2米。丁砖错缝平铺。此室破坏严重,从残留的铺底砖看,应为错缝平铺。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8米、东西宽1.94米,墓壁残高0.57米—2.56米,丁砖错缝平铺。墓底为横排错缝平铺。东侧铺地砖上遍布有厚0.02米—0.06米的白灰,并有大量木板灰和漆皮,其上有较多人骨残块。
2007HGM1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08°。墓口长2.9米、宽1.5米、墓底长2.08米、宽0.72米、墓深3.5米。墓内填土为红褐色、灰褐色土块,经过夯打,土质紧密,内含少量料礓石颗粒。墓内四边见有宽0.2米、高1.3米的生土台,人骨架保存状态较差,腐朽扰动严重。随葬骨质玩具11枚、石质玩具1枚。
2007HGM2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1°。墓口长2.1米、宽0.85米、墓底长2.1米、宽0.56米—0.85米、墓深2.16米。东西两侧发现有生土二层台,宽0.12米、高0.62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初步判断为30岁左右的女性。随葬陶器2件、铜器1件。
2007HGM3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为107°。墓口长2.23米、宽1.01米、墓底长2.21米、宽0.49米—0.57米、墓深1.80米。葬具为木棺,残长1.66米、残宽0.49米—0.57米、残高0.19米。有生土二层台,台宽0.31米—0.37米、高0.20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东,初步判断为35岁左右的男性。随葬陶器1件、残玉器1件、铜串珠1件。
2007HGM4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0°。墓口长2.4米、宽0.88米、墓底长2.15米、宽0.42米、墓深3米。葬具为木棺,棺长1.76米、宽0.42米、高0.57米,盖板痕20块—22块,板宽0.08米—0.12米、长0.8米。生土二层台宽0.1、高1.2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东,初步判断为中老年男性。随葬陶器1件、残铁带钩1件。
2007HGM6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为18°。墓口长2.55米、宽0.97米、墓底长2.5米、宽0.62 米—0.72米、墓深1.9米。墓底东西两侧有生土二层台,宽0.11米—0.16米、高0.6米。葬具为木棺,残长1.97米、宽0.54米—0.59米、残高0.12米,棺底铺有少量的白灰。墓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初步判断为20岁—21岁的年轻女性。随葬陶器1件,另在陶罐北侧见有残鸡骨。
2007HGM10为长方形竖穴土圹砖椁单棺墓,方向2°。墓口长3米、宽1.59米、墓深3.32米,土圹壁上存有2处脚窝。砖椁为单顺砖错缝平铺而成,长2.35米、宽0.94米、高0.8米,砖椁上有东西向排列的盖板痕。葬具应为木棺,现已腐朽,棺痕长1.82米、宽0.63米—0.67米,其下为人字形铺地砖,棺痕外有宽约0.04米的白灰条带。棺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初步判断为年龄40岁—45岁的女性。在头部砖椁和木棺之间随葬陶器1件,另见有兽骨;木棺内随葬残带钩1件。
2007HGM12
2007HGM12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4°。墓口长2.79米、宽1.25米、墓底长2.68米、宽0.86米、墓深3.1米。墓内填土经夯打,墓底东西两侧有生土二层台,宽0.14米—0.26米、高0.7米,台上有板灰痕,板宽0.08米—0.1米,应为盖板。葬具为木棺,残长1.7米、残宽0.55米、残高0.16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南。随葬陶器1件,另见有漆器痕迹。
2007HGM13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94°。墓口长2.1米、宽0.9米、墓底长1.85、宽0.6米、墓深2.65米。葬具为木棺,长1.84米、宽0.57米、残高0.2米—0.3米。墓内人骨凌乱、无序,头骨较完整,初步推断为35岁—40岁的男性。随葬铜带钩1件。
2007HGM15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为110°。墓口长2.38米、宽1.04米—1.18米、墓底长2.2米、宽0.68米—0.78米、深2.2米。填土经夯打,夯窝直径约为0.06米—0.07米。东、南、北面均有生土二层台,宽0.12米—0.2米、高0.9米。葬具为木棺残长2.18米、残宽0.69米—0.78米、残高0.2米。墓内人骨盗扰严重,初步推测头向东。随葬铜器3件。
2007HGM16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0°。墓口长2.22米、宽0.8米、墓底长2.1米、宽0.73米、墓深1.84米。墓内头骨保存较差,头向北,初步判断为男性。另墓内见有兽骨。随葬铜带钩1件、残铁器2件。
2007HGM18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为17°。墓口长2.4米、宽0.9米—1米、墓底长2.4米、宽0.69米—0.75米、深1.2米。墓底东西两侧有生土二层台,宽0.05米—0.16米、高0.52米。葬具为木棺,残长1.93米、残宽0.6米、残高0.12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初步推断为44岁—55岁的男性。随葬陶器2件。
2007HGM21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为105°。墓口长3.2米、宽2.35米、墓底长2.56米、宽1.26米、墓深4.8米。坑壁上存有4处脚踏痕。葬具为木棺,残长1.9米、残宽0.7米—0.75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差,初步推测头向东。墓内扰土中发现铜器3件。
2007HGM23为长方形竖穴土圹砖椁单棺墓,方向105°。墓口长3.27米、宽1.40米、深2.07米,填土经夯打,层厚0.15米—0.2米,夯窝直径0.08米—0.12米。砖椁为单顺砖错缝平铺而成,内长2.8米、上宽1.07米、下宽0.9米、高0.79米。砖椁上应覆之盖板,保存较差块数不详。葬具为木棺,长2.02米、宽0.86、残高0.24米,其下为人字形铺地砖。棺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东,初步判断为55岁以上男性。在头部砖椁和木棺之间随葬陶器3件,另见有残鸡骨,木棺内随葬铜带钩1件。
长方形竖穴土圹砖椁单棺墓,方向12°。墓口长3米、宽1.2米、深2.9米。砖椁为单顺砖错缝平铺而成,砖椁内长2.75米、内宽0.84米—0.88米、高0.76米。葬具为木棺,长1.8米、宽0.6米,其下为人字形铺地砖。人骨保存极差,头向北。在头部砖椁和木棺之间随葬陶器11件;木棺内随葬铜带钩1件;另在填土中出土陶碗1件。
2007HGM25为长方形竖穴土圹砖椁单棺墓,方向3°。墓口长2.96米、宽1.4米、深2.9米。砖椁为单顺砖错缝平铺而成,只在其东西两壁最上层用丁砖平铺砖,椁长2.6米、宽0.84米—0.92米、高0.7米,葬具为木棺,长1.76米、宽0.74米、残高0.23米,其下为人字形铺地砖。棺内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初步判断为年龄22岁—24岁的男性。在头部砖椁和木棺之间随葬陶器2件,见有兽骨;木棺内随葬铜钱2枚。
2007HGM26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0°。墓口长2.5米、宽1米—1.7米、墓底长2米、宽0.8米—0.92米、墓深3.3米。葬具为木棺,长1.76米、宽0.5米—0.56米、残高0.43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差,葬式不明。随葬玉器2件。
2007HGM28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15°。墓口长2.85米、宽1.84米、墓底长2.2米、宽0.95米—1.1米、墓深3.4米。葬具为木棺,长1.85米、宽1米、残高0.1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随葬铜器1件。
2007HGM30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4°。墓口长2.6、宽1.54米—1.7米、墓底长2.2米、宽0.86米、墓深3.3米。葬具为木棺,残长1.87米、残宽0.47米—0.5米、残高0.1米。墓内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随葬陶器1件、铜器2件。
文物遗存
林村墓群共清理发掘墓葬262座、沟渠18条、水井15眼、灰坑238座、龟镇1座、灶1座、出土成型文物1300多件。墓葬时代为汉代、隋代、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出土遗物为罐、壶、碗、盘、勺、耳杯、樽、盖弓帽等铜、陶、瓷器。遗址时代推测为夏商之际,灰坑中出土有陶、骨、石器等类器物,可辨器型有鬲、鼎、甗、罐、盆、瓮、器盖及铲、镰、斧、凿、锥、匕等。
历史文化
1957年,考古人员在林村西北角发掘8号墓,传说此墓是秦国大将武安君白起的墓,俗称“白家”。据考证,白起死于陕西咸阳城门外10里处,不可能远葬于此处。
文物价值
林村墓群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所涉及的众多文物遗存中,是仅次于北朝墓群和燕南长城的一处大型重要文物遗址。其中战国时代大型墓葬的特殊结构、赵国墓地兆域沟、战国前期竖向土洞墓的发现,均填补了河北考古空白,该墓群对研究战国时期赵国文化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有较高的价值。
文物保护
1982年7月23日,林村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林村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林村墓群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林村墓群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户村镇林村、户村一带。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由石家庄出发,在邢台、邯郸停留后由邯郸火车站骑车,即可到达林村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