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涧青(1922年1月22日~2008年5月14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1938年9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书记处原研究室副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人物生平
林涧青1922年1月22日出生于福建连江县一个贫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因党组织转移失去联系,林涧青一边不懈努力寻找党组织,一边辗转浙江、广西、云南、香港等地,积极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49年2月,被调北京任三联书店总管理处办公室主任,负责建立三联书店编辑部,筹备《学习》杂志的创刊等。
新中国成立后,林涧青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副总编,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副处长等职。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国内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负责人,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室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3月,他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担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林涧青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人物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林涧青在工会十大会上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反对精神污染,其实质就是要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去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反动、腐朽思想,也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扫除各种剥削阶级的精神垃圾,从而增强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林涧青说,反对精神污染,当然要做许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把一亿职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坚强队伍,这本身就是反对精神污染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广大职工是城镇居民中的主体部分。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文化水平,就会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和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这样便在全社会造成了一股极为巨大的反对精神污染的健康力量。
林涧青强调,社会、企业、家庭三者是息息相通的。只要我们加强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职工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勤勤恳恳而富有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珍惜公共财物,团结协作,那末在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中严格训练出的这种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必将会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有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林涧青指出,同精神污染现象作斗争,是工人阶级义不容辞的职责。他提出,工人可以组织起书刊评论队伍,电影、戏剧评论队伍,对那些不健康的、不好的作品或表演提出批评。还要组织工人创作表现工人阶级新生活的诗歌、小说、剧本,成立歌咏、舞蹈以及各种戏剧演出队、文工团,来取代那些不健康的、不好的文化娱乐活动。
城市居民自治
林涧青认为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实行基层直接民主,依靠城市基层群众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对于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物逝世
200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原研究室副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涧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林涧青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习近平、贺国强、王刚、李源潮、曾庆红、令计划等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