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芸生
中国剧作家
林芸生,中国剧作家,他创作的剧目有《曲判记》《蔡夫人》《追贤记》《渔女状元》《梦断长安》《逃婚》《告老尚书》《兰花赋》《红豆缘》等。其中《曲》剧获福建省创作剧目调演剧本二等奖;《追》《禁》二剧获福州市戏剧会演创作奖;《告》剧参加省、市戏剧会演均获剧本奖;1995年还获中国副协主办的“榕城杯”全国戏曲征文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与人合作的《兰》剧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禺优秀剧目奖”;《红》剧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这些剧目在闽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深受观众欢迎。
创作生平
《红豆缘》红遍左海南疆,剧作家林芸生闻名剧坛艺苑。林芸生从艺50载,笔耕大半辈子,著作等身,好戏不断。
林芸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佳作,首先得益于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他出生于福建闽侯县青圃乡,附近有一座穆岭顶,山上一座石坊,上书四宇:“山不在高”,说明这里文风很盛:他家的不远处有一条乌龙江环绕,日夜奔流的闽水,足可表现青圃人的灵性和聪颖。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孕育出闽剧界的“一生两旦”,即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时派小生、生角名宿林鸟豹、‘福州之梅博士’林芝芳、著名青衣林水妹:建国后,又培养、造就出林芝芳之女名旦林秀英、名丑林亿惠等等名演员。生长在如此氛围里的林芸生,从小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尤其对戏曲艺术情有独钟。文学的因子和对艺术的感情在他的内心扎下了根。 12岁那年,他由闽剧名家林芝芳介绍,考入位于西子湖畔的福州市闽剧艺术学校,拜著名小生、校长萧梦尘为师,专攻小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星空寂寥的清晨,月光皎洁的午夜,他悄悄地练习着一招一式,压腿时的那份痛楚,如锥心般直刺,然而他不皱眉头,默默地忍受住了。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在艺术道路上一步步跋涉着。由于敢吃苦、肯拼命,他成功了。在《拾玉镯》中,他饰傅朋,深受老师和观众的喜爱,在闽剧舞台上闯出了小名气。可是,就在他初露锋芒,演出新戏《桃花村》时,嗓子失润了,只好改演配角。
生命是由一个个平台构成的,有志者便可在一阶阶平台上升跃,不断地超越自我再上一层。林芸生就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者,不断地在戏剧创作的平台上提升自己。他初涉戏剧创作,改学编剧,是缘于在一次听林亨仁老师读剧本时萌生兴趣的。此后,他拜林亨仁为师,天天起早贪黑地苦读《论衡》、《幼学琼林》、背诵《千家诗》、《声律启蒙》等书。剧团领导见他如此专注与坚毅,理解他的志向,保送他到省艺校编剧大专班学习编剧。后因剧团放映宇幕人员突患胃病开刀,他只好服从领导召唤,回到剧团放映幻灯字幕。这一下,他自以为人生旅途跌入了“低谷”。林亨仁老师慧眼独具,看出他的失落感,便鼓励说:“映字幕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多看戏,熟悉舞台,是学编剧的捷径。”经此指点,他振奋起来,努力学习编剧技巧、诀窍,学练写诗填词。笔者当年在省艺校编剧大专班读书,林芸生时常下乡演出,我们书信往来,诗词唱和。我依稀记得.40年前的他,写的律诗绝句及填词,讲究格律、对仗、平仄,令人钦佩。这些都为他后来写剧本唱词打下了坚实基础。
林芸生之所以能成为有成就的剧作家,还与其先师、先父辛勤培养分不开。先师和先父经常教育林芸生说:‘人不正,品不高,诗文必劣.剧作必败。”“为人之道应轻名利.重情谊。”他遵嘱为人做事,从不含糊。在一次三人合作《蔡夫人》剧本时,由他执笔,直至定稿演出。在署名时,他却让一位老作者名字摆在他的前头。《蔡》剧由福州闽剧院一团赴日本地霸演出,日本印制的脚本,编剧署名:夫渠、林芸生、林光耀
《兰花赋》原为两个作者创作,当出现“拉锯”和剧组濒临解散的关键时刻,剧院领导为了将《兰》剧搞上去.建议林芸生参与创作。不计名利的林芸生与其中一个作者密切配合,一下深圳,二上北京,请教专家,征求意见,平均一个星期写一稿。经过16次的修改,终于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的入选参赛资格,并一举夺魁,荣获“中国曹禺优秀剧目奖”和九个单项奖。可是,在署名时,林芸生毫无怨言地甘居第三名。
俗话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如此,编剧也如此。林芸生认为,闽剧要想为民喜闻乐见,除在设计动人的唱腔.迷人的表演和惊人的绝技的同时,还要塑造出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因此,在写戏时,他特别重视人物的塑造。这里以《曲判记》为例,说说林芸生如何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曲》剧中的严辉艺术形象的塑造.既不同于不畏权势的包拯,又不同于强项不屈的董宣,也不同于知过能改的吴南岱。林芸生把他置身于一场涉及全家利益的公案之中,使他既有“当官应为民做主”的光明面。又有“自斩骨肉情何堪”的父子情。从“打子”到“斩子”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写出了他复杂的思想斗争,写出了国法终于战胜人情的结局。严辉这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有深度。
艺术成就
闽剧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对传统戏剧如何挖掘与改编,使之成为现代观众所喜爱。林芸生认为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赋予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多年来,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也闯出了一条新路。他的几出获奖剧目,大多取材于传统戏剧。比如《兰花赋》改编自《闹灯会》和《斩浦霖》, 《红豆缘》脱胎自《城下夫妻》。林芸生从改编中体会到:改编这些剧目,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高处攀量。高于前人,既是对前人的肯定和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苛刻的要求。于是,在改编整理传统剧目时,他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视角重新审视,重新挖掘传统剧目中的闪光点,经过脱胎换骨的再创作,再创新。就拿《红豆缘》来说吧,该剧源于传统剧目《城下夫妻》。林芸生对这本旧剧不只是在剧种形式、古今语言的简单变换或者只是文字上增删润色,而是突破旧剧的嫌贫爱富、世态炎凉、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和主题思想,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重构故事内容。剧本以揭示同舟共济、互爱互帮的人生哲理,弘扬了患难相帮、坚贞不渝、宽容待人的民族精神。戏剧情节起伏跌宕,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该剧由福建省闽侯县闽团演出。在湖南长沙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金奖、剧本一等奖。2004年12月又获第16届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05年9月又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剧目。
《闹灯会》和《斩浦霖》也是闽剧传统剧目,过去的剧本始终摆脱不了清官戏、公案戏的束缚。2001年,由林芸生与另二位剧作家同心合作进行改编,把它变成反腐倡廉题材、有警示教育作用的新编古装剧《兰花赋》。由于林芸生本着“俗中求雅.雅中求趣,趣中求美,美中求意”的创新要求,《兰花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戏的灵魂是剧作家灵魂的复写。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写出超尘脱俗,清新自然的作品;只有诚实有骨气的人,才能刻画出个性鲜明,刚毅挺拔的人物;只有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才能为广大观众推出纤细精美.朦胧轻巧,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戏。愿林芸生先生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的戏剧舞台再添光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6 11:32
目录
概述
创作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