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故居
福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
简介
位于鼓楼区杨桥路86号,主楼建筑三进,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首进厅堂与建筑主轴线外的北院、南墙外花厅均已拆毁无存。现存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为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中为厅,两侧厢房。厅前有天井、回廊、屏门;厅后小天井,两侧有披榭。正座南侧的紫藤书屋,坐南向北,为五柱三开间书房。书房西有小书斋,坐西向东,西墙外有小院。院中小屋双开间(一厅一房),坐北向南,进深五柱,是林觉民夫妇居室。南面有小天井,植有梅花。北面为厨房,今改为花园,园北角有小门,通连二进厅堂。林觉民牺牲后,林氏家族离此宅,房屋卖给谢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中,对此屋有很生动的描述。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由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出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全面修复,按原貌垫高构架,重砌周围风火墙,在二进门前北侧,临街增修仿清式门头房一座,弥补部分被拆毁的民居建筑布局。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是林觉民在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他把小家与大家联系在一起,感情真切,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1911年3月,中国同盟会总部派遣福州籍留日学生林觉民回福州,组织革命党人前往广州参加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州起义中,福建志士有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23位,仅次于广东。这次被孙中山誉为“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广州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也激励着福州的革命志士为光复福州披荆斩棘。
故居描述
冰心在《我的故乡》里对此地有这样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生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
我看着就想起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然而北方的四合院里涌动大片的阳光和风沙,喧闹着的人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黄黄的毛月亮才摇碎一地槐花的清香。这里却是安静的——青石板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
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这幽静的居处是主人寄托心志的场所,林孝颖,即林觉民的养父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样,虽满腹经纶,却注定了落魄沮丧。觉民,据说少时就聪颖过人,读书是过目不忘。
林孝颖曾泯灭的“入仕”愿望便日益坚定,他认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风,那么这个人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有此描述,“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文物保护
1983年8月,林觉民故居被确定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当时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投书《福州晚报》“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但不久有关部门还是决定按计划拆除。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发表于1990年12月1日的《福建日报》,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习近平看到来信后,立即让福州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1991年1月27日,他又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办核实情况。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习近平亲自主持。到会同志视察了林觉民故居、黄巷、衣锦坊以及琉球馆等,并就加强文物工作进行了讨论。会议议定了1991年福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办好的七件实事,其中第三件即为“立即动手修复林觉民故居,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当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林觉民、冰心故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5月18日,经为期一年多的修缮后重新开放。
参考资料
林觉民:百年情书 家国情怀.福州日报.2015\u5e7402\u670805\u65e5
.东南网.2015-01-06
林觉民故居.福州市人民政府.2012-10-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7: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