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1931年12月18日—2007年5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原籍福建省龙岩县,植物生态学、红树林湿地生态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1年12月18日,林鹏出生于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原籍福建省龙岩县。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困难,17岁时曾辍学当学徒工。在亲友资助下,才得以念完高中。
1951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植物学专业。
1955年9月,从厦门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助教。
1961年11月,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讲师。
1981年4月,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
1982年11月,担任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4月,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
1987年,带队开展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
198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1992年2月,担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1月,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5月12日20时45分,因公车祸,经全力组织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林鹏率先对中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红树林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通过多年的定位研究,首次提出红树林的三高特性(高生产率、高归还率、高分解率)新观点,为河口海岸湿地水产养殖、选择鱼虾亲本苗和饵料基地奠定基础,为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次成功跨5个纬度引种红树林优良种类,建立以树种、潮位、潮流、盐度、土壤等为宜林地选择技术指标,创造性地提出以拐点温度作为红树种类抗寒性的指标,对红树林北移造林选种和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林鹏的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专著《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与经济利用》,系统地总结红树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护与利用红树林起科学指导作用。参与编撰《中国植被》专著,主编《福建植被》和《福建南靖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十余部系列著作,为国家和地方自然保护、农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980年,林鹏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应邀参加由美国西部自然科学家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红树林生物学和管理及热带浅水群落学术会议。在会上,他做了中国红树林研究的学术报告,纠正了国际上认为“中国已无红树林”的错误看法。
1985年5月,林鹏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举行的一个国际红树林会议,以详实的数据和独到的见解,向大会介绍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彻底纠正了“中国除台湾外没有红树林”的偏见,使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的红树林。
截至2007年6月,林鹏领导或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集体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共获奖17项。
人才培养
根据2022年4月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站显示,林鹏独立开设过的课程有《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森林学》《群落与生态系统》《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等10多门课。
林鹏认为,必须培养自立自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今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他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采取“输血型”的教育,而是注重培养他们成为“造血型”人才。一有机会,他就争取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中国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使学生一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扩大视野,增长独立工作的才干。
林鹏的教学与众不同,并不满足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方法,他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相切磋,做到教学多样化。为了适应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一发现中国国内外新的议题和新的动态,马上摘录或翻译综合成文,印发补充讲义,使学生尽快接触新知识,及时掌握和了解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态。
根据2022年4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站显示,林鹏先后指导培养了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25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林鹏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评)
林鹏被誉为中国当代红树林湿地研究的学术带头人。而更多的人称他为“中国红树林之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评)
林鹏恩师,生于鹏江,百折不挠,远大抱负。半个世纪,执教厦大,工程院士,卓有建树。和溪乐土,原始森林,倾注一生,终得保护。(林鹏的学生
李振基为林鹏撰写的墓志铭)
林鹏为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力量。他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