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经济开发区位于枣薛经济带东端,分为生产经营区、生活服务区和市场贸易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为13.8平方公里,隶属于市中区,是一个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加工制造项目为支撑、产学研功能较完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市中区把枣庄经济开发区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产出”的原则,举全区之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开发区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投资4.3亿元,高标准完善了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增强了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吸引了一批项目落户开发区。入区项目累计达到186个,投资总额157亿元,安置就业3万人,其中过亿元项目13个。并有美国、韩国、沙特、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24个境外项目入区建设,投资金额44.8亿元。
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狠抓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和“投资宝地”,努力把枣庄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经济开发区。
枣庄经济开发区前身是1992年12月份鲁府外协组字(92)第11号文批准成的枣庄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1999年底定名为枣庄市市中区民营经济园区。2001年5月18日,市中区人民政府出台《枣庄市中工业园优惠政策》(市中政发[2001]14号文),2001年6月4日正式派驻人员启动枣庄市中工业园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枣庄市中工业园管委会一班人,针对以前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主要抓了宣传优惠政策、深入千家万户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严格落实兑现服务承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项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在全区上上下下形成了加快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短时间内使工业园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造了“7天一个项目合同,9天一个开工项目”的“深圳速度”。2002年省人民政府鲁政字[2002]45号文将枣庄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更名为枣庄经济开发区,并沿用至今。枣庄市中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6月11日起成立,到2003年7月14日改名为枣庄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又于2003年9月2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枣庄经济开发区委员会。
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枣薛经济带中轴光明大道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为22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规划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兴办各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节能要求的现代制造业和加工业,内设飞艇工业园、机电产业园、服装产业区、热电产业区、物流中心等特色园区;北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市中区的新城区和枣庄经济开发区的行政办公区和商贸区。
2015年2月,[2]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同意枣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