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是一种传统的北方面食,又称为枣花馍,过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蒸枣花。用和好的发面揉成各种漂亮的造型,有时候还要用剪刀小擀面杖作为辅助工具来造型,做好了花朵模样,再把泡好的大红枣安插在上面。有的枣花是单个体的,有的是组合成枣山,三角形,这是给男孩子的,还有组合成枣园,这是给女孩子的,代表着吉祥的祝福。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一到腊月底,童谣阵阵响起,年味愈加浓厚,村庄里到处都飘溢着煮肉和蒸馍的芳香。
腊月二十八前后,乡亲们就开始蒸枣花了。先从贮藏了一冬的大红枣里挑出光洁饱满的,然后用水洗净泡好,和好面,擀一个圆圆的大面饼做底座,再揉搓出一些拇指般粗细的圆柱形长面条,用手挽成各种花瓣形状,用模具在花瓣上压出花纹,最后在花的中心放上一颗大红枣,宛如一朵含着花蕊盛开的花。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枣花面胚。放到蒸笼里蒸熟,就成了小媳妇们回娘家必不可少的首选礼品。一件件精美的枣花,与其说是食品,还不如说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过去由于生活困难,出嫁的女儿春节回娘家时带的枣花越大越多,就被认为是越孝敬父母,因此家乡农村有比枣花大小的习惯。谁家女儿回来了,左邻右舍就都会争着去看枣花。枣花大的,娘家人脸上也有光彩;枣花小了,做女儿的便自觉在娘家抬不起头。久而久之,看枣花就成了拜年的一项有趣的活动,渐渐地也成了人们看女儿家穷富的标志。而过去那个年代,能把枣花做大的只有少数人家,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作为表现孝心的一种象征。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枣花也悄悄地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先是女儿们春节回娘家不用再亲手蒸制枣花,取而代之的是商店里出售的蛋糕枣花,大红枣也变成了大蜜枣。蛋糕枣花比面制枣花更甜更好吃,包装也更华丽更精美。接下来看枣花的人们似乎也不再留意枣花的大小,人们更关注的是枣花的样式、用料是否考究、生产厂家的名气和价格的高低,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是,越高档的枣花个儿反而越小。
虽然拜年送枣花的风俗在家乡被幸运地保存下来,但作为礼品的面制枣花已很少见了。其制作方法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孩提时代记忆中的枣花早已成为历史。但我总觉得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那种蕴藏于枣花中的纯朴真挚的亲情和乡情,就像窖藏的醇酒一样历久弥香。品尝着可口的蛋糕枣花,我依然时常会怀念起当年家乡人手工制作的枣花。
在我国农村,地区不同,所制作的枣花形像也有所不同,比如胶东的枣花,不仅仅在过春节时蒸制,平日如建房上梁,七巧节,以及婚丧摆设都有制作。而且有的地区,所制面品虽名“枣花”,实际不一定有枣,农村妇女发挥她们的才智,把这一传统艺术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