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锈病
植物病害
枣锈病俗称枣雾、串叶病、雾烟病,是由枣多层锈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枣树叶片的一种流行性病害。枣锈病只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提早脱落,削弱树势,降低枣的产量和品质。
病原特征
枣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枣多层锈菌(Phakopsora zizyphivulgaris (P.Henn.) Diet.)引起,该菌为严格的寄生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对作用点单一的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其生活史中,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2个阶段。夏孢子淡黄色至黄褐色,近球形或椭圆形;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栗褐色,平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色淡。
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微米×(12-20)微米。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平滑,顶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淡色,大小(8-20)微米×(6-20)微米。
为害症状
枣锈病仅危害叶片。发病叶片初期叶背散生淡绿色小点,渐变为淡灰褐色。病斑处有黄褐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初期生长在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散出黄色粉状的夏孢子,后期在叶片正面对着夏孢子堆处出现不规则的绿色小点,形成褐色斑状,后期为黄褐色角斑,逐渐干枯脱落。发病严重时,枣树上的叶片全部脱落,只留下未成熟的青枣。夏孢子堆初埋生于表皮下,以后表皮破裂,散发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冬孢子堆一般在秋季落叶以后发生,较夏孢子堆小,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侵染循环
枣锈病的越冬方式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落叶上夏孢子堆内的夏孢子可以越冬,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此外,多年生枣树芽中有菌丝的存在,也可能是初侵染源。枣锈病是枣树上的常发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由于多数果农在病虫害防治中存在误区,重治轻防,特别是发病轻的年份忽视对该病的防治,因而造成田间菌源积累,遇到合适年份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流行规律
6-7月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时,越冬夏孢子开始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潜育期约12天;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的孢子堆并成熟,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8-9月夏孢子数量增多,不断进行再侵染,发病达到高峰。中国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最早在7月上旬,一般年份7月中下旬出现夏孢子堆,7月下旬至8月病叶率和严重度迅速上升,开始落叶。落叶严重时只剩枣果挂在树上,很难成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孢子捕捉法是生产上常用的测报方法,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在枣园内放置孢子捕捉器监测夏孢子数量,结合7月降雨预报,预测锈病发生趋势,指导生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此外,5-7月露、雾次数和8月降雨次数和雨量可作为发病轻重的预报指标。徐忠銮等[3]指出,凡5-7月露、雾次数超过30次,8月雨次在7次以上、雨量在90毫米以上,当年发病重。
不同品种间抗枣锈病有显著差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
研究表明,中国河北省中南部枣锈病夏孢子5月底开始飞散,防治上应在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喷保护性杀菌剂,如1:2:200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1次,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此外,经田间试验,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0%粉锈宁600倍液、20.67%万兴乳油2000-2500倍液、40%新星乳油8000倍液、12.5%烯唑醇3000倍液、25%阿米西达1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杀菌剂,也有很好的疗效,各地可根据情况选用。由于枣锈病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在生产中应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药剂防治一般10天左右喷1次,如果阴雨天多、下雨频繁,应在每次雨后喷药1次。喷药时要求细致、均匀、周到,叶背、叶面均着药,不留死角,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22:22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