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炭疽病
植物病害
枸杞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引起、发生在枸杞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嫩枝、叶、蕾、花等。青果染病,初在果面呈现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花和蕾受害后变黑,不能开花结果。
病原特征
病原胶孢炭疽菌病原为胶孢炭疽菌(学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有1-2个油球,大小为8.2-16.4微米×3.9-5.0微米。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温度为28℃。在酸性溶液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pH4.1,温度在28℃下6小时萌发率达83.9%。在0.2%糖液(低糖溶液)能促进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5℃,最适温度为26-28℃。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内层气生菌丝为灰白色一暗灰色,培养基内菌丝变为黑色,在菌落的中心部分产生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为害症状
枸杞炭疽病主要为害枸杞的青果,也可为害花和花蕾。青果被害时先在果面上出现1个至数个针头大小的小黑点,或呈不规则形的褐斑,空气湿度大时或在阴雨天,在果面上也可出现网状病斑。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3-5天即可蔓延全果,使果实全部变黑,故果农称为黑果病,接着在病果表面长满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病菌侵人后,如遇天气干旱,在果实表面仅出现1毫米左右的圆形侵染点,瘸斑不再扩大,但果实变为畸形,果小而质劣。花受害后,在花瓣上出现蒜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继续扩大使花冠变黑,子房干缩,不能结实。花蕾受害后,在蕾上出现小黑斑,轻者花变畸形,重者全蕾变黑,不能开放。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上或落在地上和土壤中的病果内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来源。在陕西关中地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如遇1-2天阴雨,此病即可完成初次侵染。病菌主要靠风、雨传播,经伤口和自然孔口入侵,但以伤口为主,当温度在21-31℃范围内,潜育期为3-5天。温度高潜育期短,温度低则潜育期长,在25-30℃ ,潜育期最短。
流行规律
风雨交加的天气,最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蔓延,从4月下旬至8月下旬,无论晴天或雨天,均能捕捉到孢子,尤其以风雨天气为多。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与降雨量及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反之,雨日少、雨量小的年份则发病轻。因此,高温多雨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剪去病枝、病果,清除树上和地面上病残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到6月份次降雨前再次清除树体和地面上的病残果,减少初侵染源。
发病期禁止大水漫灌,雨后排除杞园积水,浇水应在上午进行,以控制田间湿度,减少夜间果面结露。
根据各地气候特点,结合修剪枝条,使结果期避开多雨感病季节。如中国河北、山东一带,全年雨水多集中在7-8月,可实行冬春轻剪校,夏季重剪枝,确保春、秋果,放弃夏果的防病措施。
化学防治
6月份次降雨前先喷一次药,可以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尿素,杀灭越冬病菌,增强树体抗病性。
发病后重点抓好降雨后的喷药,喷药时间应在雨后24小时内进行,以防传播后的分生孢子萌发和侵人。
发病期及时防蚜、螨,防止害虫携带孢子传病和造成伤口。根据对该病的防治试验,在化学药剂中,以1%的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在喷药时间上,以定期喷药为好。因该菌有潜伏侵染特性,单靠雨后喷药效果欠佳。在中国关中地区,宜采用喷药方法:4月下旬至5月初,根据天气情况,在雨前进行第一次喷药。5-6月份,每半个月喷药一次。6月中旬至7月,每10天喷药一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11-21 20:54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