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香,拼音读音是bǎi zǐ xiāng ,汉语词条,解释为由
柏树籽通过
简单加工而制成的一种香或香丸,点燃可起到清神安心的作用。
柏子香,拼音读音:bǎi zǐ xiāng ,注音:ㄅㄞˇ ㄗㄧˇ ㄒㄧㄤ,是一种香名,把
柏树籽进行简单加工,做成香或香丸在香炉内熏烤,能起清安心神的作用。这种香
制香之道十分简单,成本也很低,制作原料来源方便,又不破坏环境,能广泛使用。
把“带青色、未开破”的新鲜柏子随意采集多少,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
阴凉处慢慢晾干,即得到了成品。
烧好小炭饼,埋入香炉中的
香灰之内,灰面上安放隔火片,再将若干粒
柏子散置于隔火片上。接下来,炭火便会持续熏烤柏子,催动其中的香芬散发出来。
晚唐文人
唐彦谦《
题证道寺》诗中有“炉寒余柏子”之句,可知唐代末期烧柏子香这一做法已在僧人当中流行。及至宋代,无论佛寺还是道观,都普遍以柏子为
香品,炉中静焚柏子,成了寺观中的一种常见景象,也成了清修生活的一种标志。
诗僧斯植所咏《
夏夕雨中》道:“满林
钟磬夜偏长,古鼎闲焚柏子香。石榻未成芳草梦,西风吹雨过池塘。”山寺的盛夏之夜,作者睡在露天的
石床上,只听钟磬声在林中缭绕,床头香炉内熏着柏子,其独特的草木气韵悄悄袭入梦乡,洇染着梦境。不过还没容他睡稳,一场忽来的急雨便打断了他的好梦,也消除了暑意。如此从容闲适的出家生活,读来让人不由得生羡慕之心!
宋代人邹登龙有一首
小诗《幽事》,“闲携小斧删
梅树,自缚枯藤补菊篱。烧柏子香读
周易,滴
荷花露写唐诗。”此诗
直接描写了在隐居生活中最有雅趣的四种活动:手提小斧头,亲自为心爱的梅树砍削冗枝;扯来枯藤的长条,编补菊花丛畔的篱笆;在小香炉里焚上一把自摘自制的柏子香,在一缕清香的袅烟陪伴下静读《周易》;
把一朵朵
荷花里的晨露倾出,承接在
小罐里,以这清露研墨,书写唐诗。其实“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真的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忠实反映。宋代文人在书斋内研读佛经、
道经一类玄学读物的时候,确实讲究焚柏子香。用露水或融化的
雪水、冰水来研墨,以求墨色润净,也是古代文人、画家们的日常习惯。
宋代士大夫对于柏子香的态度很有意思。当追求奢华生活品质之时,比如宴会、密友欢聚这类场合,他们一定要焚爇贵重名香。但是,逢到感觉需要独自清净一下的时候,则会改焚柏子香,似乎这种树籽所涵带的林木气息能够涤烦去躁。另外,士大夫们在养病时尤其讲究焚烧柏子,大概同样是因为其香气有安神清心的功能,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如
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一诗中便提到:“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