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条河
长江支流岷江分水都江堰内江水系
柏条河,长江支流岷江分水都江堰内江水系干渠之一,起于都江堰市太平桥(今蒲柏闸),自蒲柏闸至石堤堰,河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76亿立方米。
干流概况
柏条河为都江堰内江水系干渠之一,起于都江堰市(原灌县)太平桥(今蒲柏闸),东偏南流经都江堰市(原灌县)幸福、天马、郫都区(原郫县)唐昌、三道堰等乡(镇)至石堤堰与走马河分支徐堰河相汇合,柏条河即止于此,以下称为毗河。自蒲柏闸至石堤堰,河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76亿立方米。
柏条河,在都江堰市城区都江堰分水口蒲柏闸(丁公鱼嘴南测)进水。闸下130米处河面宽20.1米。洪峰流量河口段为150立方米/秒(1958年6月26日)。下段平均河宽30米左右,河深约3米。比降4.5‰左右。该河经灌口镇、胥家乡和天马乡,在任家桥下流入郫、彭两县交界处,在郫都区(原郫县)团结乡牛角濠纳徐堰河。在石堤堰,右分为府河流入成都,左分为毗河流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柏条河从进水闸至石堤堰长48公里,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长17公里。
柏条河, 《宋史·河渠志》 称外应, 现为都江堰内江主要干渠之一。 于蒲柏闸与蒲阳河分水,流经彭县庆兴、 北君平边界, 为彭、 郫两县界河。 跨彭 县 境 长 约 8 公里。省林业厅岷江木材水运局的漂木经此河至新都龙桥上岸,年最大流送量为50万立方米。该河进水流量60立方米/秒,经灌县和彭县、郫县界,于郫县石堤堰右分府河 流 入成都, 成为成都市区灌溉和供水主要河流。正流毗河 (南河) 至金堂赵镇汇鸭子河 (北河) , 合清白江注入沱江。
都江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引岷江水经宝瓶口分两支流入成都平原,即《史记 》和《 华阳国志》所说的“壅江作棚” ,“穿二江成都之中”。引水总干渠称为内江,岷江正流对应称为外江。西汉时蜀郡守文翁将北支再分为二,引一股入青白江,变为三支分水,即《宋史·河渠志》所说的“疏北流为三”。三支分水宋时分别名“三石洞”、“外应”、“马骑” ,即今之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三大干渠。1957年将原来从外江起水的江安河改为从内江分水后,内江水系形成四大干渠。
柏条河从都江堰蒲柏桥闸分水。经灌县至彭县鲜家堰到先锋乡界后,成为彭、郫两县又一界河。到唐元乡鲁罗堰进入县境 ,流经先锋、唐昌、唐元、新民场和三道堰5个乡镇。至李子堰达新都边界,成为郫、新两县界河。到团结乡石堤村牛角濠与徐堰河合流后改称毗河。全长48公里。集雨面积 ( 由河口至石堤堰 ) 75平方公里。柏条河沿县界8公里 ,穿县境19公里。县境内总落差94米 ,年平均流量每 秒32立 方米。安全过洪能力为 :柴家桥以上每秒120立方米,以下至青杠树每秒150立方米,再以下为每秒200立方米。
水文特征
柏条河,从都江堰蒲柏闸分流。1955年柏条河口平均流量67.3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17立方米/秒,断流54天,通水311天。1960年,平均流量37.1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86.1立方米/秒,断流25天,通水340天。1970年,平均流量45.8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02立方米/秒,断流24天,通水341天。1980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09立方米/秒,断流52天,通水313天。1985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92.6立方米/秒,断流35天,通水330天。
主要支流
徐堰河,是走马河的下游分支,也是柏条河主要支流之一,亦称斜堰河。从西南流向东北斜穿平原故名。此河原在古导江铺西侧分水,经郫都区(原郫县)石堤堰由毗河至金堂峡。即《禹贡》所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古江沱故道。它于聚源闸起水,经崇义乡走石山侧入郫都区(原郫县)境。在郫都区(原郫县)新民场两合水纳柏木河,在郫都区(原郫县)团结乡牛角濠与柏条河相汇。从聚源闸至石堤堰长3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3.9万亩。县境内长8.5公里。过洪能力在两河水以上为75立方米/秒。
府河,在郫县团结乡石堤堰从毗河分水。流经团结、犀浦、安靖三个乡镇。至东风渠口分出东风总干渠后 ,正流成为金牛区与郫县界河。至三倒拐纳沱江河,到雍家渡下入金牛区境 ,继在成都市城区东南的安顺桥下与锦江 ( 清水河下游 ) 会合 ,会合后仍称府河。最后在彭山县境内回归岷江正流。全长88公里。集雨面积 ( 石堤堰到雍家渡 ) 93 .5平方公里。府河穿县境7 .5公里 ,沿县界1 .5公里。县境内总落差32米 ,年平均流量每秒41立方米。安全过洪能力东风渠口以上每秒70立方米 ,以下至雍家渡每秒50立方米。府河进水闸关系到市区用水和防洪安全。
治理开发
水电工程
唐元电站,位于柏条河吕仙桥以下。1962年由唐元公社投资修建。初建时安装两台75千瓦机组,1963年改为1台100千瓦卧式机组。供唐昌镇及万寿场用电。1966年因柏条河枯水期较长,电站效益低,停产。
河道治理
1952年12月18日,在柏条河下段,由川西行署水利局设计,修建石堤堰枢纽工程。其右岸为府河进水闸,共5孔;中段为溢流坝,坝高1.8米,长41米(以下河道称为毗河)。溢流坝右端设冲沙闸2孔,孔宽5米,左端设1船闸。1960年府河进水口上移重建,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5孔,各宽5米。石堤堰枢纽工程建成后,有效地保证了成都市区工业和城市用水,并可防止府河对市区造成的洪涝灾害。
正流。李冰建都江堰引水入宝瓶口,流至仰天窝分为左右二支,左支即柏条河。《 宋史·河渠志 》称 “外应” 。今河在灌县蒲柏桥与蒲阳河分流 ,至彭县鲜家堰抵郫县界 ,经一斗米滩、灵宝堰、鲁罗堰、万寿场、三道堰、青杠树、李子堰 ,到 牛角 濠与 徐堰河合流 ,改称毗河。古为水上交通动脉 ,1952年后为漂运木材的河道。灌溉农田约11万亩。其中,郫县农田4.9万多亩。
引水工程
柏条河原穆家、鲜家、代家三埝水灌今庆兴、北君平两乡部 分 耕 地 。1970年渠改时,废三埝,接灌县的灵寿埝尾水。因渠长水小,春灌用水十分紧张。1972年,重开鲜,穆两埝,以补灵寿埝水之不足。
1.先锋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柏条河右岸灌县天马乡尹家油碾沟出水口以下起水。渠道南流横截泉水河及其分支 ,经柏木河故道100米折入横山 子 ,于先 锋电站上方与柏木河新河道汇流。灌县境内长0.6公里; 郫县境内平坝段长1.4 公 里 ,横山段长1.6公里。渠底宽2-4米。有斗渠10条 ,灌溉郫县农田2 .2万多亩 ,均 属 原柏木河及泉水河灌区。平坝段集雨面积为10平方公里 ,地下水丰富,暴雨时汇集快,径流量大。1974-1981年几度增设排洪道 ,使洪水泄入柏条河和柏木河。
2.青纱堰。在柏条河右岸先锋乡戴家桥起水 ,尾水落入灵宝堰。从1966年起 ,对渠道逐步进行改造。灌溉农田400亩左右。
3.灵宝堰。在柏条河右岸灵宝观以上起水 ,到唐 元乡临 石 村落入余庆桥低漕沟。1973年改造唐昌镇东门至红 ( 星 ) 唐 ( 元 ) 公路一段渠道;1983年挖深唐昌镇北门至东门外一段渠道。灌溉农田3800多亩。
4.鲁罗堰。在柏条河左岸唐元乡吕仙桥以上起水 ,至唐家碾落入左导流。1955年分为两支,左支在唐家碾落入挡碑堰; 右支取代左导流上段至福德堰附近汇入挡碑堰。渠道于1972年改造。灌溉农田1700多亩。
5.右导流。在柏条河右岸吕仙桥以下起水 ,到万寿寺附近 与 灵宝 堰合流。渠道于1972年改造。灌溉农田2100多亩。
6.左导流。在柏条河左岸唐元乡吕仙桥以下起水 ,至万寿场附近落入福德堰。灌溉农田5000亩左右。1955年被废 ,其灌区分别改由挡碑堰和鲁罗堰引水灌溉。
7.高堰子。在柏条河右岸先锋乡杨家船以下起水 ,至万寿桥 以下 还 河。1955年和1973年两次改造渠道。1980年将进水口上移200余米。灌溉农田500多亩。
8.杨柳堰。即郭家碾堰。在柏条河左岸万寿场以下起水 ,尾水落入洞洞堰。灌溉农田600多亩。
9.洞洞堰。在柏条河左岸唐元乡郝家湾起水 ,至青杠树附近落入三堰。芋荷堰以下渠道于1972年改造,尾水落入新都南一支。灌溉农田7100多亩。
10 .白鹤堰。与洞洞堰同属一引水工程。分口进水 ,尾水落 入泡 通堰。渠道于1972年改造。灌溉农田1000余亩。
11.炮通堰。在柏条河左岸三道堰镇柴家桥起水 ,至永定 桥以 上还河。渠道于1973年改造。灌溉农田1200余亩。
12.汀沙堰。在柏条河右岸三道堰镇汀沙堤附近起水,至窦 章 堰落入徐堰河。1962年呵吼堰并入该堰 ,1971年三清堰并入该堰,并对渠道进行了改造。灌溉农田4200余亩。
13.头堰。在柏条河左岸永定桥以下起水,尾水落入三堰。灌溉农田600余亩。1953年并入洞洞堰。
14.二堰。 紧靠头堰起水,尾水落入三堰。灌溉农田1500余亩。1953年并入洞洞堰。
15.三堰。紧靠二堰起水,至青杠树还河。渠道于1972年改造。灌溉农田2500余亩。
16.半边堰。在柏条河左岸三堰以下起水,尾水还河。灌溉农田160余亩。1952年并入三堰。
17.仁和堰。在柏条河右岸三道堰镇油坊滩以下起水,尾水落入腊八堰。灌溉农田约200亩。1953年并入三清堰。
18.腊八堰。在柏条河右岸,与三道堰镇陈家油碾沟同属一引 水 工程,分口进水,尾水落入牛角濠。渠道于1972年改造。灌溉农田1100余亩。
桥梁涵洞
船筏运输
走马河、油子河、柏条河、毗河和江安河在历史上都曾是航运河道。清代初年继续通航的只有柏条河和毗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府河通航以后,三河相通组成两条航线。船筏航运以唐昌镇为起点,三道堰、青杠树、太和场均设码头,集散物资。府河下行船多载粮食、煤炭、肥猪至成都市,上行多空船;毗河下行船多载粮食及油枯,上行船多载糖、水果、碗、铁等物。下行船从唐昌镇至成都市只需一日。上行船较慢,府河、毗河、柏条河上行船一般须拉纤或撑篙。府河通航后,筑断堰、茅草堰等处灌溉工程所受损失及管理上增加的开支,以在筑断堰所收取的过堰费作为补偿。船筏过堰费由县水利委员会委托石堤堰堰务委员会代收。1952年试放单漂后,木船停航。
散漂木材
解放后,岷江上游木材的采伐和运输量逐渐增大,1952年冬开始利用柏条河、府河试放单漂。1957年起,春耕后至岁修断流前,正式从岷江上游经柏条河、府河散漂木材至成都市洞子口贮木场;府河遇洪水时,漂木拦入毗河漂放至新都龙桥贮木场。为使漂木畅行无阻,避免撞坏河岸及堰口工程,水运部门在沿河设有导漂、防漂及拦漂设施,分段随时赶运搁浅漂木,并在各桥设点驻守。岷江水运处在唐昌镇专门设立了木材管理站,以加强对漂运木材的管理。散漂木材对沿河桥梁河岸的威胁很大,政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交通安全,制定了“先护后漂,损失赔偿”的政策,规定水运部门每年负担散漂河道岁修经费的80%。
历史沿革
柏条河为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一江,亦称柏桥河、郫江。
《元史·河渠志》载:柏条河“自三石洞(后称三泊洞)北流,过将军桥,
又北过四石洞,折而东流,过繁入于成都”。《成都志》则称为中江,亦称府河。据唐魏王王泰《括地志》载:“郫江,亦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一名中江,亦名内江,北自新繁县流来。”《元和郡县志》在讲到郫县时也说:“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
水文情况
柏条河在灌县太平桥(后称蒲阳桥)下丁公鱼嘴与蒲阳河分流,东流至灌县新民乡三官桥,右分一支为沙子河;再东流至新民乡十里主央,左分一支为马鞍河;再东流经胥家、金马乡,在饿狗堰入崇宁县境,穿城至郫县与新繁交界处之石堤堰上,有徐堰河南来汇入。石堤堰右分一支为府河,其正流为毗河,经新繁县龙桥斑竹园入新都县;经金堂县之康家渡而达赵家渡,与蒲阳河合流,经淮州而下简阳县,是为沱江。其分支府河南流至成都之筑断堰,
有汕子河自西来汇,复东南流,经成都、华阳、与走马河合流;又复东南流至华阳县中兴场下,有外江之江安河自西来汇;复东南经仁寿县直达江口,与岷江正流全流,下统称岷江。该河至古堤堰全长四十八公里,在灌县境内长一十七公里。
水利工程
此河灌县段在民国时期,有民堰十七条,灌溉面积五万八千多亩。20世纪八十年代有支渠引水口四个,灌溉五万八千多亩。
参考资料
都江堰建电站缘何引争议.新华网四川频道.2007-11-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9:16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