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岭运城市平陆县境内的一处山岭。
简介
聚焦
柏树岭,我们以特写以广角以无限远,带您置身那一座岭,一同触摸古老历史砰砰欢跳之脉搏,感同身受黄河文化之博大精深。
挺立柏树岭,极目四望,但见北边高速公路宛若飘带直达京津,运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直扑眼帘,山脚下洼洼盐池状如平毯历历在目,南山生态智慧城展铺锦绣;西边山峰逶迤,苍松连绵,毗邻运城后花园——凤凰谷;南边连接中条山腹地,犹闻黄河东去不息涛声;东边风力发电塔密布,巨大的叶片徐徐转动,风能瞬间转化为电能,通过管线输送到千家万户……
主要景点
参天葱茏古巨柏
拾级而上,抵柏树岭红墙青瓦山神庙,庙前一株需三四人合抱的古柏巍然耸立,华庭如盖。
问及柏树岭古柏高寿几许,当地一老者抚髯笑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这株古柏与中华民族齐岁!
柏树岭古柏树龄到底几何,实无从可考,而古柏之粗壮之雄奇,堪与颇负盛名的舜帝陵古柏相媲美,足见其年代之久远。
虞坂运盐兴古道
虞坂运盐古道,从运城盐池东起,自东郭镇至刘范窑入山,经牛家院、韭菜园、上牛、下牛、大坪头、寺坡至张店、軨桥、太宽、穿过风泉口,汇入虞坂路,到达圣人涧,最终至茅津渡口,全长50公里。据有关史料和方志及碑刻记载,历代对运盐古道进行多次修筑。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兴修运盐道,是在南北朝时期。《北周开山道记摩崖石刻》记载了北周大象二年开山修路的事。
蚩尤头冢今犹存
与柏树岭一箭之遥,一巨大坟冢赫然入目。看守山神庙老者告知,此坟冢乃为蚩尤头冢。
老者说:“蚩尤是著名的战神,这山神庙供奉的实则蚩尤,蚩尤灵魂化剑为树,永歇战事,庇护着河东子民尽享万世安福!”
“伯乐相马”、“唇亡齿寒”、“假虞伐虢”、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缫丝 ……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和优美的传说,无不与柏树岭息息相关。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理应擦去柏树岭这颗明珠上的蒙尘,让她绽放宝石般之光彩,迎来历史价值挖掘期和文化价值释放期!
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灿若星辰,光耀千秋。放大柏树岭及周边地区独有的优越的地理坐标,使其固有的文化信息能够得到全方位、立体式、抢救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无疑会给河东文化增添一笔浓墨重彩,无疑会形成新的以历史传说和历史遗迹为主、以现代山水人文为辅的观光旅游胜地,无疑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魅力运城的聚合力、辐射力和发散力。
探秘香炉台
柏树岭退去银装素裹,转而呈现出一派清新的春光。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有着神奇传说的香炉台。
香炉台位于柏树岭以东,是柏树岭的另一处遗迹,因一个金香炉的故事而得名。至今,那个金香炉下落杳无音讯,可金香炉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金炉漆作衣,“七里”内外觅。
此“漆”非彼“七”,一字破天机。
金香炉的传说在平陆流传甚广,而金香炉这个名词最早源于山西省平陆县志。
据平陆县志记载,清末和民国年间,在凤凰城即平陆县老城往东两里地左右有个大涧北村,村北中条一山脉形似游龙,而龙头恰好是尽头所在。在龙头的下面有个寺院叫八礤庙,庙的正殿供奉的神像下面有着一个硕大的香炉,外面刷了一层黑黑的厚漆,很不起眼,但在香炉上镌刻了一行字:“前七里,后七里,金香炉,在七里。”
这个偈语很快不胫而走,一时间,在大涧北村子七里地周围涌现了大批寻金大军,但均无果而终。正在此时,凤凰城来了一位来自南方的喇嘛,听说金香炉的事情后,他来到八礤庙的香炉前,一遍又一遍的念着香炉上镌刻的铭文,最终也不解其意,不得不悄然离去。后来,有一天这喇嘛恍然大悟,跑到庙里用买十倍于普通香炉的价钱,从方丈那里买了这个毫不起眼的大香炉。起初,庙里方丈窃以自已的精明沾沾自喜,然而多年后的某一天,方丈大悟:金香炉就是喇嘛买走的那个。原来,“七”通谐音“漆”。“七里”即“漆里”。“前七里,后七里,金香炉,在七里。”就是“前漆里,后漆里,金香炉,在漆里。”从此以后,金香炉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而现在的香炉台,就是当年八礤庙和金香炉所在之地。
宝鼎越千年,古韵悠悠然。
香炉火明灭, 灿灿留诗篇。
金香炉的故事引起了我们对香炉的好奇,翻阅资料,我们发现早在宋朝,香炉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夜》,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佑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形势的变化,让王安石顿时感到自己变法的宏愿即将实现,二十六年岁月漫长的等待,此时终于看见了曙光,内心汹涌的波澜或许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激荡,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而在北宋词人晏殊的《燕归梁》中,香炉是祥瑞的托体:“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自东汉时期佛教进入本土并逐渐与汉文化融合,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由此可以发现,我们现在所见所用的香炉与
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而香炉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一香一炉成一台,一字一人传言开。
莫道庙炉无踪迹,更惹游人情天外。
踏坊香炉台寻找当年的遗迹,八礤庙已然不见块砖片瓦,仅剩一个小小的山包,驻足香炉台,笔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对香炉历史渊源的追溯。
东汉越窑褐釉香熏,晋代越窑青釉提炉,盛唐三彩香炉,北宋三足鼎式香炉,宋耀州窑香炉,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但仍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明嘉靖青花香炉,明万历五彩人物三足香炉,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香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记录着时代的文化和气息。
如明代宣德三年创制铜炉,遂开铜铸香炉之先河。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当时为了保证大明宣德年间铜香炉的质量,工匠们特地选了一些贵重的金属与红铜混在一起。制成的大明宣德年间铜香炉色泽美艳,晶莹透亮,是明代工艺中的珍品。宣德三年制成的大明宣德年间铜香炉一直深藏在宫中,百姓只知其名不知道它的形状。经过数世纪的风雨,目前留下的大明宣德年间铜香炉已经相当之少。而且鉴别真假宣炉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悬案之一。
柏树岭本身和周边,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期待下一次的造访,我们能有更多的收获!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虞坂运盐古道.中国网传媒经济-美丽河东.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