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科
松杉目下的一科
柏科(Cupressaceae)是裸子植物门中属数最多的1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有树脂。叶对生或轮生,常鳞片状而下延,稀线形;球花小,单性同株或异株,顶生或腋。
植物学史
自1830年bartling建立柏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分类进行过研究,其中li的系统应用最广,许多研究支持他的亚科级分类,但族级以下的分类争议较大。柏木亚科是中部种鳞可育,当最外层种鳞退化后出现下部种鳞可育的情况,如海参威柏属、翠柏属、圆柏属等。圆柏属中常出现种鳞3片、每种鳞各具1种子的情况。该属中最原始的类型可以用叙利亚刺柏加来说明。该种的种鳞,9成3轮,上下部种鳞均不育,只中部种鳞各具1种子。杉科中柳杉有时会从可育球果中长出新梢,是这种类型的返祖现象。澳洲柏亚科实际上是上部种鳞有时部分中部种鳞可育、而下部种鳞不育的方式。其原始类型见于智利柏属,该属的种鳞9,成3轮,上部种鳞各具2一6种子,中部种鳞各具0一1种子,下部种鳞则不具种子。当最下部种鳞退化后出现所有种鳞均可育的情形,如西澳柏属,澳洲柏属,南非柏属和杉叶柏属等。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稀螺旋状着生,鳞形或刺形,或同一树本兼有两型叶。
球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具3-8对交叉对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片轮生的珠鳞,全部或部分珠鳞的腹面基部有1至多数直立胚珠,稀胚珠单心生于两珠鳞之间,苞鳞与珠鳞完全合生。球果圆球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种鳞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质或近革质,熟时张开,或肉质合生呈浆果状,熟时不裂或仅顶端微开裂,发育种鳞有1至多粒种子;种子周围具窄翅或无翅,或上端有一长一短之翅。
柏科共22属约150种,分布于南北两半球。我国产8属29种7变种,分布几遍全国,多为优良的用材树种及园林绿化树。
生长环境
地理
柏科20个属的地理分布不考虑杂交柏属可划分为4种类型。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的属包括圆柏属和柏木属2个属。东亚一北美洲洲际间断分布的属包括扁柏属、崖柏属和翠柏属3个属。分布区较窄的属包括西澳柏属、澳洲柏属、巴布亚柏属、甜柏属和南非柏属等5个属。单种属包括福建柏属、海参威柏属、罗汉柏属、侧柏属、香漆柏属、杉叶柏属、塔斯曼柏属、智利柏属、南美柏属和白智利柏属等10个属。
分布范围
柏科约22属,南北半球各产一半;种数次于松科(Pinaceae),近150种,分布几遍全球,部分种类为森林的主要树种或重要的造林树种,或为园林绿化树种。其中种类最多的为圆柏属(Sabina),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单种属近1/2,它们是罗汉柏属(Thujopsis,产于日本)、侧柏属(Platycladus,产于中国与朝鲜)、福建柏属(Fokienia,产于中国)、小侧柏属(Microbiota,产于俄罗斯远东)、Arceuthos(产于欧洲南部至西亚)、四斜柏属(Tetraclinis,产于地中海马耳他、西班牙与非洲西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智利柏属(Fitzroya,产于智利)、智利南部柏属(Pilgerodendron,产于智利)、南美雪松属(Austrocedrus,产于智利与阿根廷)、Octoclinis(产于澳洲)、新喀里多尼亚柏松属(Neocallitropsis,产于新喀里多尼亚)及塔斯曼柏属(Diselma,产于塔斯马尼亚)。中国产8属,约30种,分布几遍全国,其中福建柏为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单种属侧柏亦主产中国;另引入栽培1属15种。柏科植物早期的化石发缅甸、日本与埃及等地的侏罗纪地层之中,而较多的化石几乎都出现北半球的第三纪沉积物中。分布于南半球的11个属除柏松属(Callitris,在澳洲东部白垩纪与中新世)、甜柏属(Libocedrus,在新西兰中新世)、南非柏属(Widdringtonia,非洲南部第三纪)3属发现化石外,其它各属均未发现。
柏科植物是裸子植物中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的一科,除刺柏属(Juniperus)和圆柏属广布于北半球(北纬17°~70°,后者在非洲东部北纬14°至南纬12°亦有分布),柏木属(Cupressus)分布于北美南部、亚洲东部、喜马拉雅山及小亚细亚外,其他各属均呈微域分布,为各地的特有属。分布于北半球的属除上述各属外,还有崖柏属(Thuja,约6种,分布于北美与东亚)、翠柏属(Calocedrus,2种,1种产北美,1种产东亚)、扁柏属(Chamaecyparis,约6种,分布于北美与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台湾)。
分布于南半球的属除上述单种属外,尚有甜柏属(约6种,分布于新西兰与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柏松属(Papuacedrus,3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及摩鹿加岛)、澳大利亚柏松属(Actinostrobus,2种,产澳洲东南部)、柏松属(约20种,分布于澳洲、塔斯马尼亚与新喀里多尼亚)与南非柏属(约5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与东南部)。
世界范围内,柏科属的3个地理分布中心是:(1)东亚,有柏木属、圆柏属、扁柏属、崖柏属、翠柏属、福建柏属、海参威柏属、罗汉柏属和侧柏属9个属;(2)北美西南部,有柏木属、圆柏属、扁柏属、崖柏属和翠柏属5个属;(3)澳大利亚及其周边群岛(新西兰、塔斯马尼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有西澳柏属、澳洲柏属、巴布亚柏属、甜柏属、杉叶柏属和塔斯曼柏属6个属。此外,地中海沿岸有柏木属、圆柏属和香漆柏属3个属,智利南部和阿根廷有智利柏属、南美柏属和白智利柏属等3个属。
繁殖方法
组培
组织培养可以通过连续继代获得大量繁殖体,对于有性繁殖困难、繁殖材料又极度匮乏的珍稀濒危树种而言,其重要性尤为凸显。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无性系苗木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有利于遗传改良和新基因型树种的形成;而且其组织培养不受季节、取材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一旦组培技术获得突破,则可进行大规模育苗,既可作为商业生产的手段,也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生物技术。不同植物组织培养成效不同,柏科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范例还很少,但经过多年的探索仍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外植体选择、培养基制备、诱导分化、试管苗生根、组培苗移栽等关键环节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选择具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柏科植物中已成功诱导分化的外植体有成熟胚、未成熟胚、上胚轴、子叶、下胚轴、胚乳、茎尖、嫩叶、腋芽、小枝、茎段等,其中胚和茎尖分化率较高,是常用的外植体。对外植体进行适当预处理,可提高出愈率和诱导丛生芽分化。为了减少污染,在外植体选择时应该尽量选择带菌少的部位。胚不易污染且具有极幼嫩的分生组织细胞,是很好的外植体材料。如果选用茎尖、鳞叶等作为外植体,应尽量选择室内栽培的植株,采新生的嫩芽、新叶;野外取材时,可在取材前对母本喷施杀菌剂、杀虫剂等。对于准备接种的外植体,应进行彻底的表面消毒和深度灭菌,深度灭菌时常常会用到灭菌效果好的升汞,但由于其污染环境,应该注意回收利用和废液处理。Mimi等用ACLP(LPmediumofAitken-Christie,1984),CBM(CupressusBasalmedium,1985),CD(Campbell和Durzan,1975),CDAA的胚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发现SH的诱导率可达73%,CBM,CD和CDAA均为60%,而ACLP仅为53%。
栽培技术
移栽
移栽的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幼苗本身的适应性,移栽基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的幼苗移栽到有菌的环境条件中,本身的抗性低也会影响成活率。移栽后的空气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与培养室中恒定的温度及光照条件相比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组培苗的成活,移栽前往往需要炼苗。将培养瓶放入日光温室中可以使其适应自然光照的变化,而开瓶炼苗使其适应空气湿度及有菌条件,再移栽可以提高成活率。移栽基质常用珍珠岩、泥炭土、蛭石和河沙等,可以是某一种基质,也可以是按不同比例配制的混合基质,不同树种适宜的基质不同。珍珠岩、蛭石、泥炭土按体积比1∶1∶1混合是最常用的移栽基质。此外,按其他比例配制的基质也有报道。例如,Loureiro等将腓尼基桧生根试管苗移栽到泥炭土与珍珠岩(3∶2)混合的基质中生长良好。生根30天的圆柏(Sabinachinensis)组培苗移栽到蛭石+砂土(1∶2)的灭菌基质中,遮荫,成活率在90%以上。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柏科植物的木材有香气,结构细致、均匀、纹理直,质地较重而坚韧;加工容易,刨面光滑,耐腐性较强;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色深,为建筑、家具、门窗、舟车、柱材、椿木、桥梁、细木工及美术工艺等用材。其中扁柏、圆柏、侧柏、柏木、崖柏等属的木材,均为世界上高级商用材。有些种类为造林、固沙及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不少种类的树形优美,叶色翠绿或浓绿,常被栽培作园林绿化或庭园观赏树。柏科木材具有树脂细胞,无树脂道管胞无螺纹加厚、纹孔为单列,但南半球的柏松属的一些树种具特殊的加厚,木薄壁组织通常存在并数量极多,交叉场纹孔多为柏木型,木射线管胞通常存在,但多数难于识别,木射线高数在针叶林中是最低的一科,管胞长度较短。柏科植物含有桧黄素、榧黄素、西阿多黄素、苏铁黄素和柏黄素;此外黄醇和二氢栎精在柏科叶中广泛分布。
研究价值
有关柏科植物繁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柏科植物有性繁殖和扦插繁殖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成为柏科植物繁殖的主要途径,组织培养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观赏价值
柏科植物对气候和土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传统的重要观赏树种。近年来由于注意到柏科树种在中国广大石灰岩山地绿化、防风固沙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引种栽培这类树种的兴趣大增,结果,多种变种柏类被引人我国,接近国产种的数目,而且还将有更多的种类被引进。
下级分类
翠柏属
CalocedrusKurz翠柏属,柏科,2种,1变种,产北美及南亚,中国有翠柏C.macrolepisKurz及台湾翠柏C.macrolepisvar.formosana(Florin)ChengetL.K.Fu1种及1变种,产西南、华南和台湾。常绿乔木;小枝上密生交互对生的鳞叶,扁平,平展,枝背面鳞叶有脊并有白色气孔线,侧边一对鳞叶对折;球花雌雄同株,单生枝顶;雄球花有6-8对交互对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5个下垂的花药,药隔近盾形;雌球花有3对交互对生的珠鳞,仅中间1对珠鳞内面有2枚胚珠;球果长圆形,成熟时珠鳞发育为种鳞,木质,扁平,外部顶端之下有短尖头,开裂,最上1对种鳞合生,基部1对小型;种子上部具1长1短之翅;子叶2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2种;中国:1种
扁柏属
ChamaecyparisSpach扁柏属,柏科,6种,分布于北美、日本和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产红桧C.formosensisMatsum.和台湾扁柏C.obtusavar.formosana(Hayata)Behd.2种,为重要的材用树种,另引入栽培4种。常绿乔木;树皮鳞片状或有纵槽;小枝扁平;叶鳞片状,交互对生,密覆小枝,侧边鳞叶对折,幼苗上的交互针状;球花小,雌雄同珠,单生枝顶;雄球花长椭圆形,有3-4对交互对生的雄蕊,每雄蕊有3-5花药;雌球花球形,珠鳞3-6对,交互对生,每珠鳞内有直立的胚珠2颗,稀5颗;球果直立,当年成熟,有盾状的种鳞3-6对,木质;种子有翅。本属和Cupressus属很相近,惟小枝扁平,果于当年成熟,且每一种鳞内有种子1-5(通常3)粒。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6种;中国:6种
柏木属
CupressusL.柏木属,柏科,20种以上,分布于北美、东南欧及东亚与南亚,中国有柏木C.funebrisEndl,干香柏C.duclouxianaHickel,西藏柏木C.torulosaD.Don和巨柏C.giganteaChengetL.K.Fu等5种,产秦岭以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其中柏木分布最广,材质好,为优良用材树,枝、叶提取芳香油,各地多有栽培,供庭园观赏用;另引入栽培4种,常绿乔木;小枝上着生鳞叶而成四棱形或圆柱形,稀扁平,叶鳞形,交互对生,或生于幼苗上或老树壮枝上的叶刺形;球花雌雄同株,单生枝顶,雄球花长椭圆形,黄色,有雄蕊6-12,每雄蕊有花药2-6枚,药隔显著,鳞片状;球果球形,第2年成熟,熟时种鳞木质,开裂;种子有翅;子叶2-5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20种;中国:5种
刺柏属
JuniperusL.刺柏属,柏科,约10余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产刺柏J.formosanaHayata等3种,引入栽培1种,分布极广,为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材淡红色,香而耐腐,可制家具和小玩具用,惜生长慢,大材难得。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圆柱形或四棱形;叶刺形,3枚轮生,基部有关节,不下延生长,上面平或凹下,有1-2条气孔带,背面有纵脊;球花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叶腋;雄球花黄色,长椭圆形,雄蕊5对,交互对生;雌球花卵状,淡绿色,小,由3枚轮生的珠鳞组成;全部或一部的珠鳞有直立的胚珠1-3颗;果为一浆果状的球果,2-3年成熟,成熟时珠鳞发育为种鳞,肉质,种子通常3粒,无翅。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10种;中国:3种
福建柏属
FokieniaHenryetThomas福建柏属,柏科,只有福建柏F.hodginsiiHenryetThomas1种,产越南及我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生长迅速,材质良好,为主要的材用树种。常绿乔木;小枝三出羽状分枝,并成一平面;叶小,鳞片状,交互对生,4列,侧边叫对折,背面有明显、粉白色的气孔带;球花雌雄同株,单生枝顶;雄球花卵形至长椭圆形,由5-6对交互对生的雄蕊组成,每一雄蕊有药室2-4个,药隔鳞片状;雌球花顶生,由6-8对珠鳞组成,每一珠鳞内有胚珠2颗;球果球形,种鳞盾状;种子有翅;子叶2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1种;中国:1种
侧柏属
PlatycladusSpach侧柏属,柏科,只有侧柏P.orientalis(L.)Franco1种,产朝鲜和中国南北各省,现各地多栽培供观赏,淮河以北及华北可选作造林树种。材质优良,供建筑、家具、文具及其他器具用,种子可榨油,叶和果实入药,有多种栽培变种。本属以前被归并于Thuja属内当为一个亚属,但学者们多主张把它分出而成一个独立属,其不同处为小枝上的鳞叶密集,交互对生,扁平,两面均绿色,球果的种鳞厚,通常4对,最上1对合生而不育,最下1对短小,不显著,中间2对有种子;种子无翅,子叶2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1种;中国:1种
圆柏属
SabinaMill.圆柏属,柏科,约50种,分布于北半球,自北极圈附近至亚热带和热带高山地区,中国产15种,主产西北、西部和西南高山地区,少数种产东北、东部、中部和南部,适应性强,耐干旱与寒冷,另引入栽培的有2种;常见的如圆柏S.chinensis(L.)Ant.、方枝柏S.saltuaria(RehdetWils.)ChengetW.T.Wang、大果圆柏S.tibeticaKom.和新疆方枝柏S.pseudosabina(Fisch.etMey.)ChengetW.T.Wang等,为重要的材用及庭园观赏树种,西北产区作水土保持及固沙防风林树种。常绿乔木或灌木;幼树之叶全为刺形,老树之叶刺形或鳞形或二者兼有;刺形叶常3枚轮生,稀交互对生,基部下延,无关节,上面凹下,有气孔带;鳞叶交互对生,稀三叶轮生,菱形;球花雌雄异株或同株,单生短枝顶;雄球花长圆形或卵圆形;雄蕊4-8对;交互对生;雌球花有4-8对交互对生的珠鳞,或3枚轮生的珠鳞;胚珠1—6枚,生于珠鳞内面的基部;球果当年、翌年或三年成熟,珠鳞发育为种鳞,肉质,不开裂;种子1-6粒,无翅;子叶2-6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50种;中国:15种
崖柏属
ThujaL.崖柏属,柏科,约6种,分布于北美和东亚,其中崖柏T.sutchuenensisFranch.和朝鲜崖柏T.koraiensisNakai2种,产中国四川与吉林南部,各地广为栽植供观赏用,亦入药,另引种栽培3种,供观赏用。常绿乔木,有树脂;小枝扁平;叶鳞片状,幼叶针状,球花小,单生于枝顶;雄球花黄色,有6-12个交互对生的雄蕊,每雄蕊有4个花药;雌球花有珠鳞8-12,珠鳞成对对生,仅下面2-3对的珠鳞内面有胚珠2颗;球果卵状长椭圆形,直立;珠鳞发育为种鳞,薄革质,扁平;背面有厚脊或顶端有脐凸;种子薄而有翅或厚而无翅。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6种;中国:2种
罗汉柏属
ThujopsisSieb.etZucc.罗汉柏属,柏科,仅罗汉柏T.dolabrata(L.f.)Sieb.etZucc.1种,原产日本,中国东部与中部城市有引种,作庭园树。常绿乔木;小枝着生鳞叶部分扁平;鳞叶交互对生,侧边叶对折呈船形;球花雌雄同株,单生枝顶;雄球花椭圆形,雄蕊6-8对,交互对生;雌球花有3-4对珠鳞,仅中间两对珠鳞内有3-5枚胚珠;球果近圆球形,成熟时珠鳞发育为种鳞,木质,扁平,顶端背面有一短尖头,开裂,中间2对种鳞内各有种子3-5粒;种子近圆形,具狭翅;子叶2枚。
所属科柏科
分布量世界:1种;中国:1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濒危种类
翠柏
CalocedrusmacrolepisKurz
现状:渐危种。
翠柏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及西南部,间断分布于贵州、广西及海南的个别地区。生于村镇附近山坡、山麓的翠柏,常被砍伐作材用或薪柴,森林面积已逐渐缩减。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5-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纵裂;小枝互生,幼时绿色,扁平,排成一平面,直展,叶鳞形,二型,交互对生,4片成一节,长3-4毫米,中央一对紧贴,先端急尖,侧面的一对折贴着中央之叶的侧边和下部,先端微急尖(幼树之叶呈尾状渐尖);小枝上面的叶深绿色,下面的叶具气孔点,被白粉或淡绿色。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着生雌球花的小枝圆或四棱形,长3-17毫米,弯曲或直。球果当年成熟,长圆形或椭圆状圆柱形,长1-2厘米,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红褐色,具3-4对交互对生的种鳞,种鳞木质,扁平,先端有凸尖,下面1对小,微反曲,上面1对结合而生,仅中部的种鳞各生2(1稀粒种子;)种子1个短翅和1个与种鳞近等大的翅,种翅膜质。
地理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及西南部武定、禄丰、昆明、安宁,易门、石屏、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澜沧,龙陵,贵州南部三都、丹寨、平塘、荔波、从江,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昌江、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分布区为亚热带中部和南部以及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温13-17℃,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土壤为红壤,pH值4.5-5.5。翠柏在云南呈零散的小面积分布,多见于滇中南干热河谷的上缘山地,也偶见于滇中高原海拔偏低的地区。中性偏阳树种,幼年耐荫,以后逐渐喜光。耐旱性、耐瘠薄性均较强。林分上层乔木以翠柏为优势,并有杜英、大头茶、黄皮花树、云南油杉等混生。当森林遭受破坏后,常有云南松、白皮柯、光叶石栎等侵入,形成针阔混交林。更新良好,母树周围幼苗最多,随着幼树喜光阶段的来临,耐荫性的减退而逐渐死之。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
保护价值:翠柏属仅两个古老残遗的种,间断分布于北美与中国,中国台湾还有其变种——台湾翠柏,对研究植物区系有重要价值。林质优良,生长快,枝叶茂密而浓绿,可作为分布区内荒山造林树种和城镇绿化与庭园观赏树种。
保护措施:暂时尚无保护措施。建议将云南易门县茶树村和禄丰县安定等地的翠柏林划为禁伐林或母树林,或建立自然保护点。海南岛五指山、广西靖西、贵州三都亦应采取保护措施,扩大种植,以免翠柏的绝迹。
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有隔年结果特性球果成熟后,种鳞开裂,种子散落,要及时采收,晾干后筛出种子,干藏至春季3月播种,约20-30天发芽,出苗后要搭棚遮荫,幼苗生长缓慢。用插枝法也能繁殖。
红桧
ChamaecyparisformosensisMatsum.
现状:稀有种。
红桧仅分布于台湾省中央山脉中部及北部山地。由于材质优良,屡遭采伐,分布区逐年缩小,数量日益减少。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可达57米,地上直径达6.5米;树皮淡红褐色,条片状纵裂;生鳞叶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叶交互对生,长1-2毫米,先端锐尖;中央一对紧贴,外露部分近菱形,有1个腺点,先端锐尖;侧面的一对船形,折覆盖中央之叶的侧边和下部,背面具纵脊,小枝上面的叶绿色,微有光泽,下面的叶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端;雄球花卵圆形或长圆形,雄蕊6-8,交互对生,花药3-5;雌球花具5-7对球鳞。球果当年成熟,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6-9毫米;种鳞交互对生,木质,质形,顶部具少数沟纹,中央稍凹,有尖头;种子扁,成熟时红褐色,微有光泽,两侧具窄翅。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台湾省中央山脉,北插天山、三星山、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小雪山、鞍马山、鹿场大山、香杉山、蒲罗山、望多山、郡坑山、峦大山、阿里山、太鲁阁山、云雾山、安东军山、关门山、林田山等地海拔1050-2400米的针叶林内。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红桧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分布区年平均温10.6℃,1月平均温5.8℃,7月平均温14.1℃,年降水量4165毫米,相对湿度85%。土壤为发育良好的灰棕壤或灰壤,或土母质为灰色砂岩,土壤中盐基的生物循环较强,表土疏松,团粒结构,酸性反应,pH5.5-6。红桧一般多在10-20度的东南坡,风力微弱地带,或受山岭包围的溪谷。常与台湾扁柏混生,或形成纯林。为喜阳树种,根系发达,天然更新良好,幼树需要一定的光度,生长较快。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保护价值:红桧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它所棣属扁柏属间断分布于台湾,日本和北美,对研究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有一定科学意义。红桧为东亚最大的树木,台湾阿里山保存着一株称为“神木”的大树,高达57米,地上直径达6.5米,材积约504立方米,树龄约3000年,为世界所罕有,材质优良,是台湾的珍贵经济用材。保护措施:应在红桧分布集中的阿里山建立红桧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今后应严禁大量砍伐,并促进天然更新,开展繁殖试验,扩大种植面积,在大陆适宜地区可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种子繁殖。可选择与红桧立地条件相似的坡或苗圃,在3月直接播种或育苗后移栽,用扦插法也易成活,时间在3-4月中旬,6-7中旬和9-10中旬,三年后发根良好,在2-3月份可以移栽。
岷江柏木
CupressuschengianaS.Y.Hu
现状:渐危种。
岷江柏木原为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肃白龙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地带针叶林群落的建群种。因长期过度砍伐,成片林分极为罕见,残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类活动极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秃山峻岭和岩边峭壁上和峡谷两侧。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河谷灌丛所更替。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小枝圆柱形,绿色,末端的小枝粗1-1.5毫米,3-4年生枝紫褐色或红褐色。叶鳞形,交叉对生,排成紧密的四列,长约1毫米,绿色,背部拱圆,中部有1明显或不明显的腺点。球果单生侧枝顶端,近球形或略长,直径1.2-2厘米,成熟时红褐色或褐色,种鳞交互对生,4-5对,木质,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规则的四边形或五边形,中央有短小的尖头;种子扁平,宽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3-4毫米,两侧有翅。
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县,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县及四川南坪等地。生于海拔980-2900米的峡谷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岷江柏木生长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严寒,夏季温凉,冬干春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8-14℃,最冷月(1月)平均温-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倍;相对湿度50-70%。土壤中性至碱性,多为花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发育而形成的坡积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于无结的母质碎块上或千枚岩,云母片岩、花岗结晶岩等母质风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为喜光、深根,耐旱的树种,对坡向选择不严,多生于立地条件极差的悬崖陡壁,仅在少数峡谷地带有小片林分,常以纯林状态出现,林下的乔木树种有栾树、蒙桑;灌木以西南杭子梢、马鞍羊蹄甲、水木旬子、及细枝孑子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长成高达40余米,胸径2米的大树,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土层较厚、水肥条件较好的沟谷生长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护价值:岷江柏木为中国特有,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和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干旱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材质坚硬、致密、有香气、为建筑、家具、器具等的优良用材。
保护措施:将残存林分划为禁伐区,对零星散生的单株作为母树,严加保护,为育种繁殖提供种源。
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种12-15克。播种后约1月出苗。当年生苗高20厘米时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选择干暖河谷地带为造林地。
巨柏
CupressusgiganteaChengetL.K.Fu
现状:濒危种。
巨柏是1974年在西藏东部发现的一种特有植物,分布区狭窄。现有林木的年龄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些是千年古树。它在山坡上天然更新困难,但沿雅鲁藏布江可见其幼苗。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25-45米,胸径达1-3米,稀达6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枝排列紧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蜡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叶鳞形,交叉对生,紧密排成四列,背有纵脊或微钝,近基部有1个圆形腺点。球果单生于侧枝顶端,翌年成熟,长圆状球形,常被白粉,长1.6-2厘米,直径1.3-1.6厘米;种鳞交互对生,6对,木质,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显而凸起的尖头,能育种鳞具有多数种子;种子近扁褐色,两侧具窄翅。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以东至米林一带河谷地区的山坡下部,甲格以西分布较多,尼泽河下游的林芝以及波密等地也有。生于海拔3000-3400米地带。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分布区地处印度洋潮湿季风沿雅鲁藏布江河谷西进的路径,但强度已减弱,而西部高原干旱气流的影响却逐渐占优势。年平均温8.4℃,极端最低温-15.3℃,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于6-9月,相对湿度65%以下。土壤为中性偏碱的沙质土。该树种适于干旱多风的高原河谷环境,常在沿江地段的河温滩及干旱的阴坡组成稀疏的纯林。具有抗寒,抗旱、抗强风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保护价值:巨柏为中国特有树种,胸径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为千年古树,胸径则达3-6米。对研究柏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西藏植被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都有较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尚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建议严禁砍伐,选择分布集中、生长良好的林分作为自然保护点,对千年古树就要订牌重点保护,绝对禁止砍伐。并大力采种育苗,营造人工林。
栽培要点:巨柏每年都结果实,采种较为容易,可用种子播种育苗,然后移植。栽培法参照本属其他植物。
福建柏
Fokieniahodginsii(Dunn)HenryetThomas
现状:渐危种。
为古老的残遗植物,也是优良用材树种,分布于中亚热带。由于过度采伐,破坏严重,天然林面积日益缩小,多散生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数量不多,且天然更新能力较弱,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米或更高,胸径达1米,树皮紫褐色,近平滑或不规则长条片开裂;生鳞形、二型,交互对生,4片成一节,长2-9毫米,中央一对紧贴,先端三角形,侧面一对折贴着中央之叶的边缘,先端钝或尖,稍内曲或直;小枝上面的叶微拱凸,深绿色,叶的下面具凹陷的白色气孔带。雌雄同株,球花单生小枝顶端。球果翌年成熟,近球形,直径1.7-2.5厘米,成熟时褐色;种鳞交互对生,6-8对,木质,盾形,顶部多角形,中央凹陷有1个凸起的短尖;能育种鳞各有2粒种子;种子卵圆形,上部有两个大小不等的膜质翅。
地理分析:分布于浙江南部龙泉、庆元,福建东北部至西部周宁、南平、罗源、连江、闽侯、闽清、永泰、仙游、德化、安溪、华安、永安、漳平、龙岩、上杭、长汀,江西东部德兴、铅山、资溪与西南部遂川、上犹,广东北部乐昌、乳源,湖南南部酃县、桂东、宜章、江华、宁远、道县、东安、新宁、城步,广西北部资源、龙胜、监桂、蒙山、贺县、金秀与南部武鸣、十万大山,贵州东南部雷山、榕江、从江、荔波、独山、平塘、罗甸与西北部赤水、习木、仁杯、大方、赫章,四川东南部江津、綦江、泸州、合江、古蔺、雷波,云南东南部金平、屏边、马关、西畴、文山与中部安宁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分布区主要位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局部产区可伸入北热带,生于中山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15-20℃,1月平均温5℃以上,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2℃,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土壤为花岗、砂页岩、流纹岩发育的酸性山地黄用黄棕壤,pH值5-6。为浅根性阳性树种,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幼年能耐一定的庇荫,在林冠下能天然更新,但长成小树后,则需光量逐渐增加。能耐一定的干旱。多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在个别地方偶有小片纯林。伴生树种在低海拔处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栲、木荷等;在高海拔有长苞铁杉、金毛柯、甜槠、银木荷等。花期3月中旬至4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
保护价值:福建柏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在研究柏科植物系统发育方面有科学意义。材质轻软,有弹性,纹理直,结构细,耐腐力强,为优良的建筑、家具、仪器、细木工用材。可选作亚热带低山至中山的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建议在本种分布较集中的湖南都庞岭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余地区应保护好现存母树,开展采种育苗,大大营造人工林。福建安溪半林林场已种有较大面积的福建柏人工林。
栽培要点:选择15-40年生的母树采种,插种前用0.1%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消毒,采用撒播再覆盖稻草,发芽率一般可达80%以上。在高温季节应及时搭棚的遮荫。当二年生苗高50-60厘米,侧根本发达时可出圃造林。
朝鲜崖柏
ThujakoraiensisNakai朝鲜崖柏
现状:渐危种。
朝鲜崖柏不仅分布区局限,面积也小,在中国长白山的西南侧呈星散或小片分布,由于乱砍滥伐,生境破坏,致使分布范围日趋缩小。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高达10米,胸径10-30厘米;幼树树皮红褐色,平滑,老树树皮灰褐色,条片状纵裂;枝平展或稍下垂;小枝互生,幼时绿色,扁平,排成一面,3-4后生枝红色划砂红褐色。叶鳞形,二型,交互对生,排成4列,4片成节,上下列的叶扁平而紧贴,先端微尖或钝,具1个明显或不明显的腺点,侧边的叶船形,折覆着中央之叶的侧边及下部,先端内曲,背部有脊;小枝上面的叶绿色,下面的叶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端;雄球花卵圆形,雄蕊交互对生,各有4花药;雌球花有4-5对珠鳞,中部2-3对珠鳞各生1-2胚珠。球果当年成熟,椭圆形,长9-10毫米,直径6-7毫米,熟时深褐色。种鳞交对互生,薄木质,扁平,背面近顶端有凸起的尖头;种子椭圆形,扁平,周围有窄翅,上下两端有凹缺。
地理分布:在只中国仅分布于长白山西南部吉林省长白及抚松等县,散生于海拔700-1800米地带的针阔叶林内。朝鲜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朝鲜柏分布区受来自日本海的湿润气候团的影响,因而气候较温暖,降水较充沛。年平均温大致在3-6℃,仅有季节冻土,1月份平均温-15—-25℃,7月份平均温多在20-60℃,无霜期为120-150天,年降水量约600-1000毫米,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朝鲜崖柏为阴性浅根系树种,喜生于空气湿润,腐殖质多的肥活土壤中,多见于山谷,山坡或山脊,裸露的岩石缝中也有生长。伴生的乔木树种有臭冷杉、岳桦、花楷械和花楸树等。花期5月。球果9月成熟。
保护价值:朝鲜崖柏只分布于中国长白山和朝鲜,对研究植物地理和植物区系都具有科学价值。木材坚实耐用,可供建筑、家具等用。
保护措施: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外都有星散分布。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野生资源。并在长白山区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朝鲜崖柏用播种育苗或扦插均可繁殖,栽培法与同属其它植物相似。
注:崖柏(yabai)ThujasutchuenensisFranch.濒危种,可能已绝灭。该种是1892年在四川城口县的一个分布点上采得标本的。由于森林已被砍伐,以后曾多次去原产地调查,都没有再找到。本种与朝鲜崖柏的区别在于鳞叶枝的下面无白粉,中央的鳞叶无腺点。
参考资料
柏科.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16:5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