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 W. C. Cheng & L. K. Fu)是松科,油杉属乔木,树皮暗褐色或褐灰色,纵裂;有密生短柔毛,叶片条形,先端钝或微尖,主枝及果枝的叶辐射伸展,先端尖或渐尖,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球果成熟前淡绿色,有白粉,中央微凹,背面露出部分有密生短毛,边缘微向外反曲;苞鳞近倒卵形,先端三裂,中裂呈窄三角状刺尖,种子具膜质长翅。
形态特征
乔木,树皮暗褐色或褐灰色,纵裂;一至二年生枝绿色,有密生短柔毛,干后枝呈深褐色或暗红褐色,毛呈锈褐色。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不规则两列,先端钝或微尖,
主枝及果枝的叶辐射伸展,先端尖或渐尖,长1.5-3厘米,宽3-4毫米,上面深绿色,
中脉隆起,无气孔线,下面淡绿色,沿中脉两侧各有23-35条气孔线,干后边缘多少向下反曲;横切面上面有一层不连续的皮下层细胞,其下有少数散生皮下层细胞,两侧端及下面中部有一层连续的皮下层细胞。
球果成熟前淡绿色,有白粉,短圆柱形或椭圆状圆柱形,长7-11厘米,径3-3.5厘米;中部的
种鳞近五角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与长相等或稍宽,上部宽圆,中央微凹,背面露出部分有密生短毛,边缘微向外反曲;
苞鳞长约为种鳞的2/3,中部窄,下部稍宽,上部宽圆。近倒卵形,先端三裂,中裂呈窄三角状刺尖,长约3毫米,侧裂宽短,先端三角状,外侧边缘较薄,有不规则细齿;
种子具膜质长翅,
种翅近中部或中下部较宽,连同种子与种鳞等长。
近种区别
柔毛油杉与其他各种油杉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至二年生枝有密生短柔毛,球果中部的种鳞近五角状圆形,上部宽圆,中央微凹,背面露出部分有密生短毛,有白粉。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600-1100米的土层深厚、湿润的山地。柔毛油杉中亚热带是它的中心产区,其垂直分布上下限度大,对土壤、岩石和地形有广泛的适应力,能耐干旱
瘠薄的土壤,在酸性、中性、微碱性(pH4.5-7.5)的壤土、石砾土、粘土和山脊阳坡的薄层土上都能生长,这些土壤的成土母岩有玄武岩、石灰岩、沙岩、沙页岩及老冲积土等。柔毛油杉喜光,成片的天然林大多处于山顶上坡或较空旷之地。山头上、阳坡上,随处都可见到柔毛油杉的自然分布,而在阴坡、山沟则几乎看不到它的踪迹。受光充分的四旁空地生长最好。
分布范围
柔毛油杉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罗城至宜山(模式标本产地)、贵州南部黎平、从江、下江。
繁殖方法
采种:15年生的柔毛油杉部分开花结实,20年生以上的树所结果实才初具发芽能力,因此,最好采集30-40年生的壮年母树种子育苗。采种期以1月中、上旬为好,迟了
种鳞张开,种子容易散落,种子有芳香,也易生虫。种子体型较大,千粒重120克左右,发芽率60-80%。
播种:3月前播种,可用条播。20天左右即开始发芽出土。揭草后需遮荫,透光度50%,1年生苗高可达20厘米;不遮荫的苗木,1年生苗高只有5-10厘米。柔毛油杉种子在常温下不耐贮藏,育苗最好是随采随播,引种也需在三月前播种,3月以后发芽率显著降低,6月以后全部丧失发芽能力。
栽培技术
造林:用1年生苗木上山造林时,挖穴宽30厘米、深25厘米即可。株行距视立地条件而定,丘陵区可密些,如1.5×2米;山区及条件较好的地方可稀些,如2米×2.5米。宜在春季造林。也可用2年生的留床苗造林,或培育大苗进行移植。不论栽植1年生苗或大苗,以后林木生长的速度大致相同。柔毛油杉在幼龄时也能稍耐庇萌,但它是喜阳光树种,造林密度不能过大。柔毛油杉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不高。
主要价值
柔毛油杉的各种性能除干缩系数外,它比杉木、樟、楠、擦、红松、马尾松都要强。木材可做房屋建筑用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柔毛油杉硬度适中、材色美、纹理直、结构细致、干后不裂、有韧性、钉着力强、不翘不裂、经久耐用,是制作家具的良材。但它的干缩系数大,不耐水湿,特别是日晒雨淋时间过长则易腐朽,因此,一般不宜作造船、建桥等用。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中国国务院于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濒危原因:柔毛油杉林距村寨较近,居民砍伐利用方便,盗伐严重。
保护措施:保证柔毛油杉能正常生存繁衍,应作为专项性的生产、科研基地,同时进行柔毛油杉的生物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育苗和栽培技术,扩大其分布点,对造林、用材树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