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舞
唐宋健舞名
柘枝舞唐宋健舞名。古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因曲而名舞。出自怛罗斯(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即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江布尔)。初为女子独舞。唐最流行《双柘枝舞》,用女童两人,衣红紫罗衫,胡帽上缀以金铃,随蛮鼓节拍起舞,腰肢纤柔,铃声与舞步相应,林转有声。宋时演变为队舞,官乐有柘枝队。其舞旧曲遍数极多,宋时曲已大部散失,舞尚盛行。自元以来,唯于词曲中存有《柘枝令》牌名,舞亦失传。柘枝舞、胡旋舞和胡腾舞三大西域乐舞曾风靡唐朝,也经常被用来礼待齐聚长安的使臣。
简介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柘枝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宋继承唐,宋的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
跳柘枝时,舞女穿着五色绣罗的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开场一击鼓三声为号,随后以鼓声为节奏,柘枝舞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睛富于表情。
相关的诗
柘枝妓 【白居易】唐 七律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柘家美人尤多娇,公子王孙忽忘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9: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