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公馆是
上海市静安区
兴业太古汇内的一栋百年历史保护建筑,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旧宅,1937年改为民立中学校舍,后于2010年历时13天,整栋建筑从原地平移57米至新位置,开创历史建筑保护的又一丰碑。整个建筑的平移和修缮过程历经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由兴业太古汇开发商之一的
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在香港兴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传承着集团创始人
查济民先生倡导的“尊人重土”的核心理念,为纪念查济民先生,同时也为了赋予这座历史保护建筑新的生命,遂将平移后的建筑命名为“查公馆”。
基本信息
查公馆原为上海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于上世纪20年代所建,建筑楼高三层,东西两侧突出部位原高四层,砖混结构,立面首层采用仿石材,清水红砖墙。二层中部设券柱外廊,作爱奥尼式倚墙列柱,立面上有几条水平线脚,上檐部山墙立面为
巴洛克式。北部立面有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特色,木装修细部华丽。门楣有石雕,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细部有精细装饰。建筑整体庄重典雅,建筑物内外保留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元素。
历史由来
“邱氏住宅”
查公馆建于1920年,原为东、西两幢,邱信山、邱渭卿兄弟二人各一幢,亦称为“邱氏住宅”。
邱氏兄弟出生于山东与江苏交界的微山湖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邱氏兄弟离乡背井来到上海,在一家德商颜料行打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深得
德国老板信任的邱氏兄弟得到了德国人半送半卖的大量库存颜料,办起了自己的颜料行。因战事影响,颜料价格以十倍百倍速度攀升,邱氏兄弟顿成巨富,跻身于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列,之后便出资建造了两幢豪华的欧式大宅。
饱经沧桑的东、西二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邱家后代家庭内部矛盾加剧。当时民立中学校舍毁于炮火,原在租界内租借的临时校舍不敷应用,亟须另觅较大房屋作校舍使用,便与邱家洽商租借了该住宅。
其中,西楼于90年代民立中学改建时已经被拆除,剩下东楼作为民立中学办公楼。东楼的塔尖也由于遭受雷击和火灾毁坏而拆除。
现已不存在的西楼住宅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归公,曾被作为“新生活”俱乐部。
平移修缮过程
在兴业太古汇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因种种客观技术因素限制,地下空间的施工将对东楼所在的原位置造成影响。为了保护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资产,经专家反复技术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当年极新的技术将整幢建筑平移。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
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
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两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在移位过程中,实时监测变形、应力、荷载、动力特性及沉降数据,并精确测定各点位移,以及时发现移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
2010年2月7日12时06分,历时13天,这幢老建筑平稳移至终点——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入口道路一侧,完成了57米的新生之旅。
移位后的专业检测确认保护建筑结构良好,为了纪念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始人查济民先生,这座建筑重新命名为“查公馆”。
查公馆平移项目是第一次由企业出资进行的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在兴业太古汇地块上,同样受到保护的还有一株百年玉兰古树。
平移之后,由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对查公馆进行全面修缮。秉承着尽力恢复其原貌的宗旨,修缮工作努力将
建筑外立面恢复到初建时的状况,对不同材质的破损采取不同的修缮手段。修缮过程对地上的墙体、立柱、木梁、屋架进行了加固并修复还原了两侧的塔尖,以及增加了建筑内部的各项基础设施。考虑到长远人流访客不绝,在查公馆内部增设一处辅助性楼梯及两部电梯,还在二三楼层增设了卫生间。
命名由来
查公馆的平移和修缮由兴业太古汇股东方之一的香港兴业国际集团积极推动。香港兴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着集团创始人査济民先生“尊人重土”的理念,查公馆便是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有力见证。查济民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为海宁查氏第19世。明清两代,查家是钱塘江畔有名的“文宦之家”,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之称。查氏科甲鼎盛,名人辈出,包括清代诗人查慎行、近现代著名诗人
穆旦(查良铮)、著名武侠小说家
金庸(查良镛)等。
查济民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岁家境清寒,他从纺织业起步,历尽战乱,在
抗日战争时对保护、复兴中国的纺织业做出了不懈的贡献。在1947年举家移居香港之后,仍保有着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并在香港回归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在香港回归后,查济民先生成为首批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紫荆勋章的获得者。改革开放后查济民先生更是在内地积极投资办厂,扶持当地经济,推动祖国的经济发展。
为纪念查济民先生杰出贡献的一生,平移修缮后的这座建筑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
查公馆平移、修缮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光彩,成为兴业太古汇项目南端的标志。
参考资料
邱氏兄弟上海住宅.自在建房.2011\u5e7411\u670817\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