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柯,汉语汉字,二级字,读作kē,最早出自金文;本义是服徭役的人砍伐树木使用的斧头的把,既斧柄;引申义有法则等。
字源演变
形声字。篆文从木,表意,可声。篆文形体像棵树,表示斧的柄用树木做成;可表声,“可”像口和斧子,表示柯是斧柄。本义指斧柄。《说文》:“柯,斧柄也。”《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又:“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又指树枝。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交柯错叶。”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古俄切
斧柄也。从木可声。
说文解字注
斧柄也。
见豳风毛传。考工记曰。一欘有半谓之柯。注云。伐木之柯。柄长三尺。又庐人注曰。齐人谓柯斧柄为椑。按柯斧者、大斧也。柯之假借为枝柯。
从木。可声。
古俄切。十七部。
康熙字典
《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𠀤音歌。《说文》:斧柄也。《诗·豳风》: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周礼·冬官考工记》:柯长三尺。
又《仓颉篇》:柯属,枪梢也。
又《尔雅·释诂》:柯,法也。
又枝也。谢灵运《邺中集诗》:倾柯引弱枝。
又草茎也。张衡《西京赋》:濯灵芝以朱柯。
又《方言》:盂谓之柯。
又木名。《广志》:柯木出广南山谷闲,波斯家用为船舫。
又齐地名。《春秋·庄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
又姓。《韵会》:吴公子柯隆之後。
又叶于希切,音衣。《黄庭经》:丹靑紫条翠灵柯,七蕤玉籥闲两扉。蕤原字上从八作,不从艸。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o1 [海陆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沙头角腔] ho1 [客语拼音字汇]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宝安腔] ko1
◎ 粤语:o1
◎ 潮州话:ko1(kho) <姓>gua1(kua)
◎ 赣语:hoe(ghoe2)柯树
◎ 韩语:KA 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44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