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1935年8月—2017年5月16日),男,甘肃宁县人,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生前历任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柯杨(1935 一2017),男,汉族,甘肃省宁县人。历任
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系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是我省著名的花儿学、民俗学专家。
他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并十分重视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求证,因此在民间文学、西北民俗、西北花儿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将花儿推向世界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指导中,他所指导的美国和德国的两名研究生均以“花儿学”长篇论文分别获得印地安那大学和特里尔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主编的26卷本大型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已于1990年正式出版发行,并参与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0)、《民俗学概论》(1998)和(中国风俗辞典)(1990)及《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1992)等书的编辑撰写工作。他自从1958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就开始留心民间文学,特别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1963年初上莲花山,即被空前盛大的花儿会和深富地方风味的莲花山花儿所深深打动。28岁的柯杨,以其流利的文笔、敏捷的思路,写下了他踏上民间文学之路的第一篇记述性文章《在莲花山花儿会上》。文章约6000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莲花山花儿的喜爱。文章中对莲花山花儿和花儿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社会事象的洞察和综合提炼能力。当历史的巨轮步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继1951年《花儿溯源》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柯杨的创作犹如火山爆炸,一发不可收拾。
柯杨为人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他不但在大学执教,而且常常应基层邀请去传经送宝,讲学采风,不辞劳苦,为其他人修改作品,指导论文,深得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尊重。他先后写作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并与雪犁合编《花儿选集》(1980年)、《西北花儿精选》(1987年)、《中国风俗故事集》等。他的主要事迹已收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1990年)、《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1993年)、《
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1995年)、《远东及澳洲地区名人录》英国,1988年《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1990年》及《国际杰出领导者名录》《美国,1991年》。论文《中国的山魅与巴西的林神》获《民间文学论坛》首届“银河奖”三等奖。柯杨教授最重大的贡献是把花儿介绍到国外。他通过接待来甘肃莲花山考察采风的外国专家学者,通过指导外国研究生,通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通过写文章,系统全面地向国外介绍洮岷及河涅花儿,让中国西北花儿及花儿学传遍世界。1981年香港《文丛》第三期上刊载了他的采访记《西北高原的一颖明珠―甘肃莲花山花儿会漫记》一文。他在文中向海外详细介绍了莲花山花儿与花儿会的情况。1992年6月,他又为《金星》杂志撰写了《“花儿”研究在国外》、《洮岷“花儿”在港台》两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花儿在国外及港、台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成就。1997年,他又去韩国参加国际民俗学术讨论会,提交了《眺氓花儿中的祭祀性歌谣》论文,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进人新千年后,柯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入。
2000年八九月间.他又应邀去荷兰、意大利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并宜读了《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兼论“洮岷花儿”对唱中的环境因素》,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2001年4月22日,他又写了《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一文。《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一文从“莲花山花儿的创作程式类型”、“莲花山花儿的对唱程式对歌手即兴创作的影响”、“程式规限下民间歌手的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对莲花山花儿程式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多年来深入基层采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5月21日,在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表彰会上,柯先生获采风“成果奖”,成为甘肃惟一获此殊荣者。2002年2月18日,他的又一论文《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脱稿。2002年6月由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一书,该书获得2004年8月获得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五届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柯杨(1935.8—2017.5),男,甘肃宁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讲授过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研究、花儿研究、民间文化研究方法论等课程。1960年8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次获兰州大学教学优秀奖。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九年,兼任过国家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近年还应邀在甘肃省各高校和省、市、州、县所举办的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达70余次。
学术著作《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2002年)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4年8月颁发的第五届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一部学术著作《民间歌谣》于2006年9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西北民俗文献》(26卷,1990年)、《中国风俗故事集》(上下册,1985年),参与高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0年)、《民俗学概论》(1998年)和《中国风俗辞典》(1990年)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甘肃永登县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1988年)、《中国民间社团》(1986年)、《中国的山魈与巴西的林神》(1984年)、《民俗学应用研究漫议》(1988年)、《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史意义》(1994年)、《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02年)、《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2006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振兴传统节日文化——中国文化崛起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以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开发为例》(2007年)、《“民俗主义”对花儿研究的启迪》(2007年)、《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2007年)、《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关于甘肃省西和与礼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报告》(2007年)等,曾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或引用。先后发表古典诗词创作100多首,于2006年8月荣获中华诗词协会首届全国功勋杯诗词大赛金奖,并获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访问过美、韩、荷、德、意、法诸国,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民间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贡献。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远东及澳洲名人录》(1988)和《世界名人词典》(1990)。2001年5月,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采风成果奖;2007年6月,荣获文化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11月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2007年12月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