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含烟,本为唐
教坊曲名,后为
词牌名。又名“柳含金”。以
毛文锡词《
柳含烟·河桥柳》为正体,双调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代表词作有毛文锡《
柳含烟·章台柳》、《
柳含烟·御沟柳》等。
柳含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始见五代毛文锡词。词中有“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句,取其句意为词调名。调名本意即咏柳树枝条被晨雾缭。调见五代后蜀
赵崇祚《花间集》所辑五代毛文锡词。此调又名《柳含金》。
一说毛文锡借旧调名写新词,如今人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云:“此调始义虽如本名,因阅时既久,辗转借声,乃违始意远甚。”今北韵佛曲仍保留有《柳含烟》曲。即说此调原流行于民间,因历时甚久,展转借声,违其本名之义,被佛赞假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云:“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号唐赞。”《填词名解》、《词谱》皆以《柳含烟》之调得名于五代毛文锡词“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恐非,或毛文锡借旧调名写新词,意与题合,故有此说。
正体:双调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毛文锡《柳含烟·河桥柳》为代表。此调换头两句,例用仄韵,馀皆平韵,毛词三首同。但此词后结两平韵,与前韵本通,按别首俱各换韵,则不必仍押前韵也。 毛词别首,前段起句“御沟柳”,“御”字仄声。第三句“低拂往来冠盖”,“低”字、“冠”字俱平声,“往”字仄声。第四句“朦胧春色满皇州”,“朦”字平声。又“有时倒影蘸轻罗”,“倒”字仄声。后段起句“直与路边江畔别”,“路”字仄声。第二句“免被离人攀折”,“免”字仄声,“攀”字平声。又“风亚舞腰纤软”,“舞”字仄声。第三句“栽培得地近皇州”,“栽”字平声,“得”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