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传统技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晚,但是螺和米粉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而柳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
“距今约2万年前,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白莲洞遗址内海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址。”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几个外地商人途径柳州,饥肠辘辘,但已是深夜。大部分的店铺都已经打烊,几位商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马上就要打烊的米粉摊,可是摊上已经没有什么吃食了,煮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和一些零零碎碎的食材,还有一些米粉。可是几位商人饥饿难耐,恳求摊主随便做些东西给他们充饥,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了青菜、油炸腐竹以及花生等配菜。无巧不成书,几位外地商人吃后,对此赞不绝口,表示从未吃过这样的美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摊主将此记在心中,并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柳州螺蛳粉的雏形。机缘巧合,满足了饥肠辘辘的外地商人,也成就了日后风靡柳州的一款经典美食。
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倪铫阳被确立为传承人。
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申报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6月10日,广西柳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柳州螺蛳粉”商标现已在1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保护。
工艺特征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非常美味。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螺蛳汤料,由螺蛳肉、三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等配制而成。
螺蛳汤主要由螺肉、猪脊骨、药材以及天然香料经过民间的手法熬制而成的,但是螺蛳汤中并没有螺肉的存在,因为在煮制一段时间后,螺肉就会被倒掉,因为全部的营养价值和精华已经存留在了浓汤里面。
工艺流程
螺蛳粉材料
1.主料:螺蛳、腐竹、干切粉。
2.辅料:猪脊骨、炸花生米、酸笋、黑木耳、香菜、葱花、萝卜干、生菜、酸菜。
3.调料:食盐、味精、料酒、辣椒粉、菜籽油。
制作步骤
1.猪骨,大料,沙姜,干枣,枸杞,香菇加水熬汤待用;
2.腐竹油炸之后切块待用;
3.炸完腐竹的油趁热浇到盛着辣椒粉的碗里制成辣椒油待用;
4.干锅(不加油)炒干酸笋后加辣椒油、盐爆炒,加入骨汤、腐竹、螺蛳汤料煮沸;
5.清水烧开放入米粉煮好捞出装碗,加入适量油水,淋上骨汤洒上切碎的酸豆角、香菜、小葱,香辣可口的螺蛳粉即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柳州有着这样一句话,“不食螺蛳粉,枉做柳州人”,由此可见螺蛳粉对柳州人的重要性。螺蛳粉虽然只是一种小吃,但柳州人的早茶、午餐、晚饭和宵夜,没什么是不能用螺蛳粉解决的。
柳州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螺蛳粉,一是因为其独特口味;二是柳州人自古就有吃螺的爱好;三是柳州潮湿闷热的气候,人们容易没有食欲,而螺蛳粉的酸辣劲爽刺激了人们的味蕾,“一筷子通气,两筷子发汗,三筷子下肚整个人就通透了”。
传承状况
柳州螺蛳粉最有争议的是气味极具辨识度。有人说它是奇臭,吃完螺丝粉后从头到脚都会弥漫着一股酸臭味;有人则认为是鲜香,一顿不吃就会想得慌。其实螺蛳粉的汤和粉是没有臭味的,闻起来酸臭的味道是酸笋发出的味道,而酸笋又是螺蛳粉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酸笋,螺蛳粉则失去了魂。
柳州螺蛳粉属于广西传统特色小吃,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地域性消费特点显著。但由于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外地消费者对螺蛳粉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螺蛳粉新市场的开拓和新消费群体的培育方面存在一定周期,这将对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产生较大限制。
传承人物
倪铫阳,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米粉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柳州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米粉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9月21日至25日,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参展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2021年6月17至18日,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柳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