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柳林盘子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柳林盘子会),山西省柳林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柳林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最早可溯源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祭盘”,他们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这种浓缩的微型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廉,多采用质地细密硬实的上等木料制成,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它一般高3到4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单层或双层,内分几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柳林盘子会。
明清时期的柳林盘子会带有明显的商业特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柳林盘子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经营特点以及营销意识逐步淡化、萎缩,基本演变成了一种纯民俗的文化现象。
柳林盘子会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实际相当于放大的神阁子,柳林盘子定形以后,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盘子发展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大约是明末清初,此阶段是由“搭神棚”向木结构盘子过渡,当时的“盘子”结构简单,造型粗劣。
第二阶段:盘子发展走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为清末到民国年间,此阶段盘子艺术雕工精细,画技高超。清代光绪年间的“盘子”绘画底样《二十四孝图》,说明了当时柳林盘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第三阶段:盘子衰落阶段。这一时期为20世纪50~70年代,在此期间,盘子被作为“四旧”废除。尤其是“文革”期间,“盘子”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盘子”艺人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而作为艺术的“盘子”也未免于难,几乎全部被焚毁。
第四阶段:恢复繁荣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盘子又逐渐地恢复起来。到1992年,“盘子”数量已经过百。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都是盘子的世界,灯的海洋,无论木刻艺时术、面塑艺术还是绘画艺术均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进入21世纪,柳林盘子已达到200余座。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穆村沙曲的木刻盘子是保存最古老的盘子之一。
活动流程
柳林盘子会在当地群众心目中,是关系到每个人子财寿禄和一村一姓福祸休咎的大事,仪式隆重、戒规很多,从开始筹备到礼成结束,一般需两三个月的时间。大致分三个阶段、十余个小环节。
1.筹备阶段
筹备工作由盘子会组织人员进行,由一名“主人家”和七八名纠首组成,每年轮换一次。上一届盘子会结束后很快确定下一届纠首,新纠首确定后,从纠首中推举一名德高望重者作为“主人家”。过去“主人家”职权很大,除督促盘子活动期间的有关事宜外,还管此期间的民事纠纷。新的纠首及主人家确定后,上一届盘子会“主人家”会把盘子会的工作移交给新的盘子会组织。移交内容除所余钱物外,还得把盘子正中间的“枣山”头掰下来,敲锣打鼓送给新的“主人家”,新的盘子会组织即着手筹备下一届盘子活动。筹备一般从头年腊月开始,参加筹划筹备者除盘子会的领导成员外,也有村社里的头面人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择个黄道吉日,吃一顿“拢头酒”,筹备工作即正式开始。
盘子会筹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项是筹集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各商户集资。早期的盘子活动,众商户主动以贺资形式捐款。二是社区内各住户集资,住户集资由纠首挨家挨户上门收取。由于盘子会是人人关心的喜事,且每人资助的数额均要张榜公布,所以筹集起来相对容易。其三,靠善男信女所上布施。第二项工作是备办庙会所需的物品。其物品一是从社内拿用,二是向亲戚朋友借用,三是集资购买,四为村民捐助,五由当事人自备。“主人家”的任务是检查督促,搞好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工作。第三项工作是确定盘子会期间的文艺活动。
2.活动阶段
(1)蒸供献: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各盘子会都发上上等白面,并邀请集会内“巧手手”妇女蒸供品。若盘子会社内没有“巧手手”,就会到其他盘子会社邀请。届时,“巧手手”围坐案板周围,各显其手。蒸出的供品要达到白、虚、软、甜四大要求,并且看起来要有艺术性。供献种类有:枣山、枣洞洞、大供、面羊、面猪、面鱼、面鸡、面雁等。
(2)扎花灯:花灯,又称彩灯,也叫灯笼,是盘子会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民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动手扎花灯。传统工艺的花灯多用纸、纱制作,也有用玻璃制作的。花灯内容涵盖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盘子会活动期间,家家户户遍挂红灯。
(3)搭盘子、垒旺火:农历正月十二,盘子会的组织者开始整理盘子的各个构件,每个部位都要擦洗干净。擦洗干净后,纠首们即开始搭盘子,搭时先起梁架,再装斗拱、滴水、脊兽、券口等,再装大间、小间、后尾、四周绘画、木板(或玻璃板),接着装上正面供板、桌裙。盘子一般摆放在人口集中的宽阔场所。
点旺火是盘子会活动期间的传统风俗。每个盘子点都要在盘子前垒旺火,用平整见方的大块黑炭在旺火架上排成圆形的底座。底下留个点火口,中空外圆,里边装有木柴,便于引燃。一个盘子点垒一人高的炭塔,大盘子点的旺火有的高达丈余。从农历正月十起,各盘子点都要点旺火。旺火火势烈焰,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4)出盘:出盘多在农历正月十四(也有十三出的)。盘子搭好后,十四日下午,主人家及众纠首把准备好的香烛、供品搬到盘子活动场所,按次序把供品、香烛摆放齐整。后尾摆放一对带盖枣洞洞,盖的竹竿上插着形态各异的小鸡,大间摆放石榴、桃子、大供、猪、羊、鱼、瓜果、烟酒等,两面小间各摆一个枣山,前后摆放白酒一瓶,香烛、黄裱各几十件,香炉三个。东西摆放完毕,即可出盘。跟会子的人家不论男女老少都到场,尤其是盘子会内的妇女是不会无故不到的。主持者仍为盘子会首“主人家”,主人家及众纠首先把各类供品各掐一小块放在供板上,供品必须全掐,不能空一件,否则神会怪罪的。掐完接着上香燃裱、奠酒,接着三拜九叩,并奉三界符官去请玉皇大帝等诸神佛,所请的神佛广泛,有北斗文曲星君、二十八宿星君、风调雨顺四大天王、送子娘娘、观音、三官大帝等。神佛请来后,所有的人随众纠首跪拜,早已插上的香烛点燃了,一时间香烟缭绕,鞭炮作响。跪拜的人们一起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合家万事顺遂。
(5)许愿与还愿:许愿是盘子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仪式比较隆重。许愿前本人事先必须斋戒沐浴,更换衣服。许愿时带上各类供品,诸如面三牲、瓜果、酒菜等,到盘子前供奉。去后,燃香叩头,叩头时间较长,有什么要向神说的话,必须在此时说完。许愿完毕,一般要根据各自情况,上点布施。盘子会许愿后,来年须去还愿,还愿实际上是对神灵庇佑的一种致谢。所还物品只能超过许愿时所说的数量,不能低于此。还愿时须带面供、干鲜果品,燃香点烛,向神叩拜谢恩,说明为何事而还愿,送来什么物品,并要在所送的物品上书写“有求必应―某某弟子敬献”等字样。
(6)上锁:烧过香纸,大人们乐意为孩子们上锁。锁的类型有购来的十二属相,也有自制的铜锁。铜锁上拴面制点心一对,下扎自制铜钱一枚,铜钱上铸有富贵、福寿、平安无事、年年有余等字样,上锁者根据自家孩子的属相及心理需求给孩子上锁。上锁时要给一些随心布施,三十五十不多,一元两元不少。锁要提前“度”,即纠首拿一大把锁,在燃香的神位前,前后左右各绕三圈,意即神灵附在其上,能保佑孩子长命百岁,万事如意。
(7)求子:夫妻婚后未生育,或只生女不生男,或只生男不生女者,夫妻双双于夜间到盘子会上燃香磕头,祈求神灵赐子赐福。盘子会期间的求子方式有三:其一是到生育之神面前求子,诸如子孙娘娘、送子观音等。其二是吃某种供品,这种供品一般为盘子中独有的面塑――枣洞洞。夜深人静时,求子夫妇相偕去偷枣洞洞,有女无男者要偷枣洞洞上的鸡鸡,有男无女者摘上面的花花,纯粹未生育者,则连盖子全揭。要求多生者,则连整个枣洞洞全端。一般偷一还二,偷起后,夫妻双双拿回家吃掉,回家的路上忌回头看,与人说话。他们认为这些食物就会使人随心所欲地生男生女。这种习俗源于古代吞食物而孕子的古俗。其三是偷灯、偷鞋鞋。“灯”“丁”同音,为祈求“添丁进口”才去偷灯,但偷去的灯必须在来年以双倍的数量偿还。偷送子观音绣鞋的,是“鞋”(方言hai)“孩”谐音,认为偷了鞋就可生育。偷去的鞋来年要补上,并要带一定数量的香烛供品。
一般的烧香者与进行以上几种仪式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与虔诚程度,给神灵上布施(自愿出资),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与对神的虔诚。钱数从二三元到数百元不等,个别布施者出手会超过1000元。
3.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主要有两件事情:
(1)分份子:凡是跟盘子的人家,均能分到一份供品,俗语叫分份子。供品切成四块,纠首担上供品挨门逐户地分发,分到的供品要全家分食,俗称“吃福”。
(2)送神与卸盘。农历正月十六,盘子活动的高潮已过。到十七早晨,主人家及众纠首都来送神、燃香、叩拜、鸣炮,并念道:“奉送三官老爷,三敬界岳,神仙上玉境,玉帝归金阙”等,祈求神灵保佑家家户户人财两旺,地方风调雨顺,庄稼丰收。送神完毕,众纠首与下一轮纠首聚餐一顿,既是上届纠首的散班饭,也是新旧纠首的交接仪式。吃完饭,新旧纠首即卸掉盘子,所有一切用具均由新纠首保管。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柳林盘子会作为晋西春节民俗中特色的春节文化元素,是柳林县柳林镇、穆村镇一带春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林盘子会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正月二十五的添仓节举办,民众主要祭祀天官爷、送子娘娘等神仙,以此来期盼新的一年生活吉祥如意。盘子会不仅仅是一种活动,它还承载着民众的信仰文化。
柳林盘子会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汇群众文化于一炉,集雕刻、绘画、面塑于一体,构思奇巧,雕工细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柳林县内能够独立制作完成“盘子”的艺人已经很少了,约有四五个,但他们年龄偏大,盘子会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承人物
传承谱系
1.木工与雕刻
王学龙(?—1936年)—王兴地(1918年生)—杜兰福(1935年生)、高探清(1972年生)—杜虎平(1962年生)。
2.彩绘
白俊明(1885—1955年)—白延龄(1931—1965年)—白有厚(1946年生)—康建猛(1972年生)、陈二则(1976年生)、杨二狗(1977年生)。
代表人物
贾峰岳,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元宵节(柳林盘子会),山西省柳林县申报。
白有厚,男,汉族,1946年6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元宵节(柳林盘子会),山西省柳林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08年1月,柳林县邀请了刘铁梁、赵世瑜、高丙中等20多名民俗专家,在柳林县召开了柳林盘子文化研讨会,对盘子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了系列意见和建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柳林县文化馆获得“元宵节(柳林盘子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元宵节(柳林盘子会)项目保护单位柳林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柳林县文化馆(柳林县美术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从2002年开始,柳林县于每年元宵节前后,连续推出了六届盘子文化艺术节,组织大型盘子汇展,最多时沿街展出盘子28个。
2018年2月27日,第二届穆村古镇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穆村开幕,当地居民围绕一个叫“盘子”的物品,举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影视制作
200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柳林拍摄柳林盘子,在《百家故事》栏目中推出了长达17分钟的专题片。
1999年、2000年、2002年山西电视台《人说山西好风光》栏目三次到柳林拍摄柳林盘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