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柳编
山东曹县柳编工艺
山东曹县古营集镇的柳编工艺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当地的柳条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等特点,编出的篮子、箩筐、簸箕等农家用具漂亮、耐用,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加工粗放,技术落后,柳编市场一直无法壮大起来,不少柳编艺人也纷纷改行。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以前,曹县境内古营集马庄一带就有种植杞条习惯,但面积较小。
70年代,古营集、普连集、莘冢集、倪集等乡镇成为杞条种植主产区。主要种植在河旁、沟旁、路旁、渠旁。
1986年始,柳条编产业快速发展,杞条市场价格上涨,倪集、普连集、古营集等乡镇大面积发展条粮间作。
1995年,全县条粮间作面积2000公顷。1996年,杞条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倪集、普连集、古营集、王集等乡镇发展为杞条种植区。
1999年,杞条面积5300公顷。
2003年,杞条种植专业乡镇增加到5个,杞条面积发展到5333.3公顷。
2004年,曹县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
2009年,杞条面积6500公顷,产量15628吨,产值7800万元。
曹县成为享誉中外的杞条生产、加工基地。
创新发展
近年来,该镇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因势利导,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决心将该镇打造成新时期的柳编之乡,并从临沂聘请条编技术人员到该镇传授技术,举办培训班,通过购买技术资料和柳编样品,改进当地的生产技术,镇里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购买条母,无偿支援群众栽培,使柳条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增加到2万多亩。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当地的农民不仅能生产出提篮、盆套等常见的农用产品,而且能编出包括笼屉类、宠物用品类及首饰类在内的100多个花色品种。编织原料也从传统的柳条为主向柳条、藤条、草绳、铁柳、木片等多样化原料转变。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等混编技术的转变。
为了把柳编工艺品加工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产业来抓,该县又投资76万元在优质柳条生产中心——马楼村建成了占地近100亩的曹古柳编交易大市场,吸引了河南、上海、内蒙古等地的客户前来求购,日成交额达27万元,培育出菏泽美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古营集条编厂等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此同时,该县还成立柳编协会、研究会,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守旧意识,把目标瞄向国际市场,走出创汇农业之路。
非遗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曹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研究会获得“曹县柳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资料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2 15:5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