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齿锯鳐
锯鳐科锯鳐属动物
栉齿锯鳐(学名:Pristis pectinata)是锯鳐科、锯鳐属鱼类。栉齿锯鳐是锯鳐科中的最大种。体延长,平扁,背面网凸,腹面平坦。头平扁,二角形。吻呈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24-32对。背鳍2个,形状和大小相同。胸鳍宽大。尾鳍无下叶。体背面黑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白色或淡黄色。最大体长760厘米,重达350千克,一般可达500厘米。嘴巴和鳃缝位于腹部,眼睛位于背部。吻锯包括身体总长度的约21-30%。吻锯底部最宽,齿宽于长,间距均匀。每颗牙齿的背部腹侧略微扁平,形成一个锋利的前边缘,而牙齿的后部有一个凹槽,形成两个切削边缘。齿尖锋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钝。
动物学史
栉齿锯鳐的名字来源于它细长的,像刀片一样的鼻子,上面镶嵌着“牙齿”。拉瑟姆(Latham,1794)首次将栉齿锯鳐学名定义为Pristis pectinatus。由于原始学名存在性别问题,后来,学名更改为Pristis pectinata(Latham,1794)。属名Pristis源自希腊语单词“Pristis”,意思是“锯(saw)”。
形态特征
栉齿锯鳐是锯鳐科中的最大种。体延长,平扁,背面网凸,腹面平坦。头平扁,二角形。吻(喙)呈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24-32对。背鳍2个,形状和大小相同。胸鳍宽大。尾鳍无下叶。体背面黑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白色或淡黄色。最大体长760厘米,重达350千克,一般可达500厘米。
嘴巴和鳃缝位于腹部,眼睛位于背部。吻锯包括身体总长度的约21-30%。吻锯底部最宽,齿宽于长,间距均匀。每颗牙齿的背部腹侧略微扁平,形成一个锋利的前边缘,而牙齿的后部有一个凹槽,形成两个切削边缘。齿尖锋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钝。
栉齿锯鳐的吻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齿,是一种鳞片。如果牙齿丢失,吻齿不会再长出来;但是,只要基部保持完好,被削掉的牙齿就会继续生长。除了吻齿之外,栉齿锯鳐的下颚有10-12排牙齿,位于身体的腹侧。上颌骨和下颌骨具有大约88-128和84-176齿。这些牙齿小而圆。
背面有小齿钝。最小的小齿突倾向于在鳍的外缘和头部,就在眼睛前面。腹侧,小齿钝,从圆形到椭圆形到圆形的近多边形不等,并且没有花梗。事实上,它们没有花梗,使得腹侧比背侧更光滑的接触。牙本质腹侧多,皮肤几乎看不见。新生的栉齿锯鳐完全没有牙本质;但是,当生长达到1.4米时,吻锯完全被牙本质覆盖。吻锯中部的小齿与腹侧的大小相似,但向吻锯边缘变大。
近种区别
栉齿锯鳐与普通锯鳐(Pristis pristis)在西大西洋和东大西洋的部分地区共有,并且可以根据几个形态特征与之区分。栉齿锯鳐的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背侧起源于同一位置,而普通锯鳐的第一背鳍起源于腹鳍的前面。此外,栉齿锯鳐的胸鳍比普通锯鳐的胸鳍小。栉齿锯鳐尾鳍的上、下叶比普通锯鳐不突出。最后,栉齿锯鳐的锯在吻的每一侧包含20-30个吻齿,而普通锯鳐在每一侧上最大的24颗牙齿,尺寸较大。
栖息环境
栉齿锯鳐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浅海区、河口附近,也可进入河流。幼鱼的主要栖息地包括浅海河口水域和红树林海岸线。未成年和成年鱼向更深和更多的咸水过渡,包括泥滩、海草和沙滩以及珊瑚礁。
生活习性
栉齿锯鳐常用棒槌样的锯吻搅起海底泥沙中的无脊椎动物,或击晕水中鱼类而食之。栉齿锯鳐的吻使它们能够搜索和捕获猎物。他们的吻齿上覆盖着感官,可以探测猎物发出的电信号。一旦被发现,栉齿锯鳐就会左右摆动吻齿,用吻上的牙齿上刺穿猎物。主食包括甲壳类动物等底栖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可能灭绝: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巴多斯、贝宁、博内尔岛、圣尤斯达蒂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达蒂斯、博内尔岛)、喀麦隆、开曼群岛、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库拉索、科特迪瓦、多米尼加、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几内亚、牙买加、利比里亚、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尼日利亚、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圣马丁(荷兰)、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拉圭、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
存在:分布于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西部白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至巴西沿海,包括巴哈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东部白直布罗陀至纳米比亚,包括地中海、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等周边海域。主要分布于巴哈马、伯利兹、古巴、洪都拉斯、塞拉利昂、美国。
存在不确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法属圭亚那、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繁殖方式
栉齿锯鳐是卵生的,产生内部成熟的胚胎,由卵黄囊滋养。受精是内部的,大约产生15-20个胚胎。妊娠期不详。在佛罗里达州,春季末和秋季初,怀孕的雌性和幼鱼的捕获记录有所增加,这表明栉齿锯鳐在11月至7月之间产卵,高峰期在4月至5月之间。幼鱼的喙齿在出生前被一层组织覆盖,以免伤害母亲。
2015年,有科学家发现野生的栉齿锯鳐能在自然环境下生殖,这是发现的第一个的脊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例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2003年4月1日,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将栉齿锯鳐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使其成为第一个根据《濒危物种法》获得保护的海洋鱼类物种。
种群现状
栉齿锯鳐的锯吻很容易被渔网缠住,造成捕捞过度,资源严重衰退。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是导致栉齿锯鳐从大部分延伸到大西洋东部和西部海岸的范围灭绝的主要原因。它还存活在以前广泛分布的几个残存区域。美国、巴哈马、古巴、洪都拉斯、塞拉利昂和伯利兹都有栉齿锯鳐鱼。后来,有几个亚种群被认为已经灭绝,包括非洲西海岸和维尔京群岛的那些。剩下的少数种群是小的、支离破碎的,并且通常彼此隔离。
保护措施
自从1992年佛罗里达州禁止商业和娱乐性捕鱼以来,锯鳐一直受到保护。所有种类的锯鳐都列在CITES的附录一中,该附录禁止它们参与任何国际贸易。
主要价值
栉齿锯鳐肉可食用,鳍可制鱼翅,肝可提取鱼肝油,用于医药、制造肥皂;皮可制高档皮革。吻锯经常作为古董和供展示使用。
物种文化
1969年,尼加拉瓜发行的一枚栉齿锯鳐邮票(锯鳐科首枚鱼类邮票),面值为3科多巴(Córdoba)。
1997年,佛得角发行一套四枚栉齿锯鳐邮票,面值为15埃斯库多(Escudo)。
参考资料
栉齿锯鳐.iucnredlist.
Pristis pectinata.floridamuseum.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3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