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园围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栗园围,原名栗树园,又叫八卦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里仁镇新园村,占地4533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是龙南李姓祖祠所在地,保存较为完好,是龙南市现存376座客家围屋中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围屋,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历史沿革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栗园围始建,历经18年竣工。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围内创办过族立崇正小学,书院内右设文馆,左设武馆,中建教堂。
建筑特点
结构
栗园围设东、西、南、北门,但并非严格方位,号称而意。除北门名符其实朝北开外,村围东面设有东门和南门两门,正南面所设的门却是西门,西面宽广的墙体上则没有辟门。据访问,原因是在围外东南面有一条自东往西方向流淌的小河(即濂江),如果在西面开门的话,不利于村民固守财气(意为村民的财气会随流而去)。故而在东面迎流方向开设二门,以利于财源进村。
从平面上看,村围南北长,东西短,村民偏居于东边。围内有一条主干道,自北门往西门(略往西侧),纵贯南北。干道东侧是接连三口水塘,占地约400平方米。这三口深水塘,位于村围中心地带,所具有的消防、清洁等作用以及因此带来的大面积内部空间,给封闭式聚居的村民所提供了便利和舒适。干道西侧是一大块晒场,是村民们集会以及休闲的娱乐场所。此外,自东门和南门进村,也各有一条用鹅卵石铺砌的约1米余宽的小径,蜿蜒至村中央。
栗园围内分为两大区——居民住宅区和渔耕休闲区。靠围北面共建了八处民宅区,即梨树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书房、武馆、大围子等。民房建筑取势、定向,按龙脉、定穴位、合阴阳,均依照八卦运行规律演绎而成,共建大小民房400余间。围内小巷道依照阴爻阳爻卦象建设,共有八八六十四条小巷,小巷有生门休门之秘,入生门的巷道遍通全围。围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中有一条主干道,从北门至西门,纵贯西北。从东门或南门而入,有一条宽一米多的鹅卵石铺就的石阶路,逶迤延伸至围的中央。主干道东侧的“纪缙祖祠”前面有三口池塘,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其中两条塘堤建有两座拱桥,使三塘塘水相通,塘四周有花坊和树木。池塘具有养鱼、灌溉、消防、洗涤、垂钓、划船等多种功能。围内古时曾掘有三口水井,呈“品”字形,遥相呼应,寓“一品当朝”之意。另外,在围内偌大的渔耕休闲区内,辟有水田、旱土、菜园、果园、牧场、草坪等。从围的西门入内不远,有一块大型晒场,靠西边建有一戏台。围内办有小学,设有小商店和蔬菜、食品等交易网点。
特点
栗园围聚居着李氏先祖申甫公六世孙大纪、大缙的后裔。围屋既注重防御,又注重聚族而居、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围屋里集居家、农耕、读书、娱乐为一体,是赣南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围屋。栗园围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屋四周为长789米(2366市尺)、高4米用毛石精工砌造而成的围墙,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墙上凿有枪眼数百个。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纪缙祖祠、栊梃厅厦 、梨树下厅厦、新灶下厅厦(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0多年的橘瑞堂(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
栗园围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个八卦围,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据说,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
栗园围颇具客家人看重的风水、地理的特点:围内房屋的排列走向均按照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建造而成。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四周围墙是用片石砌筑而成,墙厚2尺,墙高6米,围墙周长3华里。按八卦演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有围门。围门以西门建得高大宽敞,设有门卫,围屋人凡举办红白喜事,均从此门出入。围内含八八六十四条小巷,有上巷和下巷之分,迎亲嫁女等“红事”走上巷,有人故世等“白事”则走下巷。
在传统以物理防御为主的客家围屋中,栗园围以八卦巷阵为代表的战术防御功能显得别具一格,围内含八八六十四条小巷,有上巷和下巷之分,这些巷道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内含生巷和死巷、生门和休门,熟悉的人可以四通八达,外人闯入围内则容易进入死巷,围内主人可以轻而易举将其擒拿或消灭。
栗园围围墙周边筑有12座炮楼,除东边中楼是三层楼外,其余均为两层楼房。每座炮楼朝外三面墙和周围的围墙上均凿有一排排“猫眼”似的枪口炮眼,总计462个。此外,在从南门至西门到北门这段围墙外面,留有两三米宽的护墙地带,并在护墙外边开挖了一条两米宽的深水壕沟,人称“人工护围河”,所有的这些建筑均为保护围屋的安全所采取的防范设施。
主要建筑
橘瑞堂(纪缙祖祠)
橘瑞堂(纪缙祖祠),位于栗园围内东边偏南,是围内的核心建筑物,是围屋村落人举行祭祀先祖、聚家族户主议事、逢年过节举办酒宴、操办喜事、娱乐庆典的公共场所。该祠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占地587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栋,属三大门三进府第式建筑,房顶瓦面两侧建有镬耳封火墙,整个祠堂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宽阔豁朗,显示了李氏家族曾经显赫的地位,是村落围里最好、最古老、最华丽的建筑。据《李氏家谱》载:这座由族人共同出资营建的宗祠,是取先祖李大纪和李大缙两人名字中“纪和缙”故名。是一座三进府第式祠堂,厅堂高敞,青砖砌墙,两道(扇)起伏的封火墙配以麒麟、凤凰等,翘角飞檐,精工细作,气势非凡。
纪缙祖祠原正厅对面照壁上曾绘有五只蝙蝠的“五福临门”大型壁画图。正中大门两旁竖立着一对青石雕刻的鼓式古狮子,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上厅设有神,摆放着历代祖先牌位。中厅高悬“橘瑞堂”巨匾,这里是村民举行祭祀祖先、婚嫁议事的主要场所。迄今,散落在四方的李氏后代子孙,依旧会回到这里举行婚嫁仪式。大厅有七对方形石刻堂柱。厅内绘有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等共160余幅卷棚画。这些彩绘古画,虽经百年沧桑,仍依稀可辨,仍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分支厅厦
在“纪缙祖祠”的左右两侧不远处,建有三座分支厅厦,即梨树下、栊梃、新灶下厅厦。每一座分厅,均为青砖砌筑。这三栋分厅厦,有一门两进,有的一门三进,来历不同,风格各异,独具特色。
新灶下厅厦,是围内最后建成的一座新厅,竣工于明代嘉靖末年。因后建于前两厅,故起名“新灶下”,有另立炉灶之意。然而就在这个不大的厅厦里却走出了两位五品大夫,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夫第”。
文物遗存
栗园围大门横梁正中是一幅精致的漆金木雕图案,右上角刻有一只蝙蝠和牡丹,左下角有一只小鹿和一棵松树,中间是一位头戴官帽的官员手牵一个小孩,上方的斗拱藻井更是寓意深刻,正中的是麒麟吐书图,四边的是一幅幅景色优美的题跋山水画。门簪上的中间雕刻的是鲤鱼跳龙门,左边的是文峰塔,右边的是牡丹凤凰。下面的门枕是一对祥云石鼓,寄希望后代荣华富贵,出官入相。
栗园围大厅内有七对方形石制堂柱,堂柱上刻有阴文对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枝自栗园崛起根蒂坚深”,这副刻于上厅堂柱的对联,充分说明李氏流派。中间立的八根石柱是代表身份和权势的“八柱朝天”。在中厅的横梁两端,各压着一本书或是铜钱。传说古时,生意人建房在横梁下压上铜线,希望财源滚滚。读书人则压上书,希望子孙发奋读书,成为栋梁之才。
栗园围大厅内方形石刻堂柱,上刻十副阴文楹联,对联工整,楷书遒劲有力,凝重稳健,可谓上乘佳品。厅内卷棚画,堪称一绝。上面绘有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人物山水、历史故事等共160余幅,内容丰富,丹青妙笔,技艺高超,形象逼真,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彩绘古画,虽经百年沧桑,仍依稀可辨。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栗园围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在明清时就曾出过25位举人。如今围内仍保存的一些系马柱,是这些有功名身份的人的标志和见证。
清朝康熙年间,十六世元方住进新灶下,生下三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士旭生于雍正年间,从小聪慧过人,看书过目不忘,是当时有名的“小神童”。清乾隆十年(1745年)中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直到刑部福建司主事加一级,诰赠奉直大夫;另一位是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八世遇璋中进士,候选儒学正堂,诰封待诏,钦点五品大夫衔,成为新灶下走出的第二位五品大夫。
传说轶事
相传,早在500多年前,一位李姓官员(申甫),他的祖籍是山西文水县。金秋时节,李申甫因奉命赴广东省海丰县任知县,携带眷属前往上任,他们途经里仁横岭下时,其母突然发病,身发高烧,口干唇裂。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山野,李大人焦急万分。此时,有位随从突然发现山上有几株野生金橘挂满枝头,便采摘了一些橘子回来,奉送给其母亲吃。不料,其母吃完野橘后,渐觉气畅神怡,遂感舒适,其病很快痊愈。神奇的野生金橘,给李大人母子带来了吉祥瑞气,经母子商定,便决定在里仁栗树园安家落户。建筑围屋时为纪念金橘之恩,申甫公便将其李姓祠堂命名为“橘瑞堂”。
提起梨树下厅厦,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百年以来,在大片的栗树丛中,生长着一小片茂密的梨树,形成一块天然的“梨园”。有一年夏天,围中居民有很多人得了咳喘肺热病,且久治不愈,日趋严重。一天,有一要饭老妇入围,讨碗水喝,居民们热情招呼,老妇见人人面黄肌瘦,咳嗽不止,便询问有何难处,众人告之,老妇便用手指了指梨及梨树根说,用树上的梨及梨树根煎水熬膏,用淡盐水送服,可治此病。众人按此药方治疗,果然把病治好了。可是那些梨树因挖根过多,却慢慢枯萎死去。之后,人们到处寻找那位老妇,却早已不知去向。一游方道人劝说道,你们别去找了,那位老妇人原是梨山老母变的,是专为百姓消灾治病的。为纪念这些梨树和这位老妇之功,人们便在这片梨树的位置上建了一座厅厦,供起了梨山老母神位,并起名“梨树下”。
栊梃厅厦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当初,在开挖厅厦墙基时,工匠们在傍晚时分发现地下有一条长2米多的玉石雕刻游龙,重数百公斤,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呼之欲飞,引来百姓围观。族人正欲将玉龙抬到“纪缙祖祠”时,突然晴天霹雳,天降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个夜晚,至次日清晨才停,族人想去抬玉龙,不料玉龙早已不知所踪。据一位老人说,半夜时分,他看见一条玉龙随着雷鸣电闪飞上了天。还有一件怪事:过了半年多,闹元宵的人们舞完香火龙后,明明将香火龙放在“纪缙祖祠”,可是,第二天人们发现三条10多米长的香火龙不知怎地转移到了刚建好的新厅厦内,于是族人猜想这厅厦可能是神龙居住的地方,因此便起名叫“龙廷”厅厦,又因此名与皇家相讳,故特意在字旁加了一个“木”字,便成了“栊梃”。
非遗
栗园围内有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用稻草扎成龙身,插上香火制作而成。舞动时整条龙火光四射,再加上民间器乐、锣鼓鞭炮齐鸣,场景壮观,预示如龙腾飞,永远兴盛,象征着好运和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凝聚人心的‘香火龙’,教育围屋家族要团结、和谐。每年正月十二至元宵节的晚上,由青年人舞动香火龙,老年人敲锣打鼓,先到纪缙祖祠拜祖,再分别到“三厅”拜堂,然后再到各家各户闹元宵,气氛热闹非凡。
栗园围香火龙于2016年5月12日登上央视《生财有道》栏目,2016年9月13日登上央视《农广天地》栏目,2018年3月5日登上CCTV-7《乡土》栏目。
文物价值
栗园围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围中布局分为八卦居住区和农耕区、文化娱乐区,具有奇特的功能布局和厚重的官宦文化底蕴。栗园围内除了神奇八卦建筑,还有农田、鱼塘、垂柳、荷花等,展现了客家人几百年来的生活风貌和客家人以勤劳耕作求生存,以刻苦读书建功立业求发展的美好追求。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荣誉称号
2007年10月,栗园围获赣州市首届十佳和谐魅力乡村奖。
2008年1月6日,以栗园围为题材的《客家围屋新生活》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2008年2月,栗园围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2014年8月,栗园围入选第五批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栗园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栗园围位于龙关公路里仁镇新园村路段,距105国道1千米。
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从龙南市人民政府出发,可乘坐龙南102路至栗园围站下车。
自驾:从龙南市人民政府出发,经龙翔大道、迎宾大道或金水大道、迎宾大道可至栗园围,路程约8千米,约需15分钟。
参考资料
栗园围简介.龙南市信息公开.
栗园围简介.龙南市信息公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9: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