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口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路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校场口胡同因军队演武、操练而得名,是明清两代士兵演练的教军场。在清代,京城的城门内外都有八旗兵的驻地校场,有的称为教场口。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规模较大,除了操场外,还有营房和阅兵台等设施。
唐 李濯 《内人马伎赋》:“人矜绰约之貌,马走流离之血,始争锋於校塲,遽写鞚於金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淳熙 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车驾幸 候潮门 外大校场大阅。” 杨朔 《蓬莱仙境》:“再瞧那一个去处,仿佛是 清朝 时候的‘校场’,我小时候常去踢足球玩。”
在
北京宣武门外大街路西,从宣武门到菜市口之间,有一条小巷叫校场口,校读作叫,校场,乃旧时操练比武之场所。现如今,此地已成居民住宅区。在街面上有公共汽车站,无轨电车站,称校场口站,乘务员报站名时,却不报校场口,而报校(笑)场口。乘客对此多有不解。
校场口是因明清校场出口处而得名的。在其附近有校场头条、校场二条、校场三条、校场四条、校场五条,昔日均为校场用地。明代此处地名曾称作将军校场口、将军校场口头条;1965年改为今名。《清史稿》称:八旗“旗营校阅之时,自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该校场于九门之外,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之事,第其优劣,以为赏罚”。它表明,宣武门外校场,乃九门校场之一。清光绪年间,此处除有操场、校场之外,还有高大的观礼检阅台,地域、规模很大。 大约在光绪末年,废八股,废旧式弓箭比试及科举制度,校场遂废。此地逐渐成了居民住宅区。
1946年2月2日,由协进会等十九个团体发起,定于10日上午9时,在重庆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并推选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施复亮、章乃器等二十余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李德全为总主席,李公朴作总指挥。陈立夫召集方治、叶秀峰、王思诚等人开会,密谋破坏。10日晨,当参加大会的群众团体陆续进入会场时,由中统特务组织秘密拼凑的另外一个所谓“主席团”成员吴人初(重庆市工会理事长)、刘野樵(重庆市农会常务理事)、周德侯(重庆市商会理事)等登上了主席台。会场两侧布满了特务打手。周德侯叫嚷:要刘野樵当执行主席,并悍然宣布开会。李公朴、施复亮上前阻拦遭到毒手。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六十余人也被打伤。这就是“校场口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