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校士馆
宁波市江北区的景点
慈城校士馆是宁波市江北区的景点,原来就是学生考试的地方,原先封建科举制的场所,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设而成,占地8000平方米,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08:30-16:50。
历史沿革
慈城校士馆,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创建至今,曾毁坏多次,也重新修建过多次。现慈城校士馆,占地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按清《光绪慈溪县志》所载的“校士馆”图,于2003年在原址重建。
景点介绍
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慈城镇自古山水清幽,人文秀美,学子怀铅提椠。清道光十五年(1835),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间房屋组成。从布局设计看,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比较典型的清代三进两院建筑。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前有一照壁、东西两辕门;大门右侧建小屋四间,左侧建有土地祠,是供奉土地公的地方。仪门右侧建有门房六间。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为“龙门”考屋的门和窗结构都一模一样,共有六十九间,每三间筑地墙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每间考屋都有考桌四张,凳子四条。考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要被分成四格,每格坐一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称号舍。可以想象当年莘莘学子云集于此,在这一间间狭小的考棚里伏案提笔、展卷应试以求功名的盛况。正厅为大堂五间,左右各有偏房四间,三进有一个天井和正房五间,还建有朝南五间为挑试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西建韩(愈)昌黎祠三间,东建黄(震)文洁祠三间。东北隅建有五间厨房。建筑工程历时一年后竣工使用。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试案、屏几等)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
地址
宁波市江北区江北慈城
建筑格局
校士馆,坐北朝南,上悬“慈溪县校士馆”匾额。大门正对面为一照壁,照壁上有一条盘龙图案,暗喻考生考上后,做了官就能陪伴真龙天子(皇上)。东西为两辕门。大门左侧为土地祠,祠里供奉着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土地祠设在校士馆,自然是为了让“土地神”保佑考场平安,保佑考生考出好成绩。
过大门后,为“仪门”,上书“明经取士”四字,是考官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旁边是公布考生榜名处。
穿过“仪门”是“大堂”,上书“衡鉴堂”三字。“衡鉴堂”是考官评阅试卷、面试考生及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左前为“东文场”,右前为“西文场”。东西文场是考生考试的地方。考试一般考五场,每日一场,内容分别是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在东西文场的建筑上,分别书有“天、地、玄、黄”四字。“天地玄黄”是《千字文》第一句,出于《易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意喻“天道高远,地道深邃”。
“大堂”后,为“二堂”,这里是考官、监考、提调官员所处的地方。在考试期间,为防止泄密舞弊,考官断绝与外界接触联系。
“二堂”左边为“韩昌黎祠”,祠中放有韩昌黎的塑像。韩昌黎即唐代文学家韩愈,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校士馆设此祠,希望考生将来能成为像韩愈一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人才。
“二堂”右边为“黄文洁公祠”,内有王文洁塑像。黄文洁(1213~1281),字东法,名震,南宋进士,慈城人。黄文洁为人清白,推崇朱熹理学有功,故人称“文洁先生”。他官至江西抚州太守,审案公正,蔑视富贵,帮助穷人,后贬职到绍兴。晚年辞官回乡,隐居在杖锡山。设此祠自然是告诉考生当官要淡泊名利,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最后为“挑试所”。“挑试所”是考官发卷、归号、封卷的地方。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慈城校士馆.宁波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5 22: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景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