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丝
核仁内的丝状结构
指核仁内可用镀银染色法染色的丝状结构。但这种结构是否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核仁中还是一个问题。一般每一组染色体有一个,依附在某一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即核仁组成中心上。核仁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后期在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重新形成。
作用
核仁丝是真核细胞核仁中最主要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调控核糖体的生物合成与成熟、参与细胞增殖、生长、胚胎发生、胞质分裂、染色质复制、核仁的发生以及抗细胞凋亡作用。核仁素可作为多功能穿梭蛋白穿梭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之间,甚至表达在细胞膜上,如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等,这种细胞膜表面核仁素可充当多种蛋白分子、细菌、病毒的受体或共受体,并介导这些配体的生物学效应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细胞的入侵。
物质
非胞浆性(异物性)
核内包含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在真性糖尿病时,肝细胞核内可有较多糖原沉积。在常规切片制作过程中,糖原被溶解,核内出现或大或小的空洞(糖尿病性空洞核)。在铅、铋、金等重金属中毒时,核内亦可出现丝状或颗粒状真性包含物,其中有时含有相应的重金属(如铅中毒时)。此外,在某些病毒性疾病如DNA病毒感染时,可在电镜下检见核内病毒颗粒,如聚积成较大集团(如巨细胞包含体病),则亦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检见,表现为较大的核内包含物。
核仁的改变
核仁(nucleolus)为核蛋白体RNA转录和转化的所在。除含蛋白的均质性基质外,电镜下核仁主由线团状或网状电子致密的核仁丝(nucleolonema)和网孔中无结构的低电子密度的无定形部(pars amorpha)组成。核仁无界膜,直接患浮于核浆内。形态上和生物上核仁由3种不同的成分构成:①原纤维状成分,内含蛋白质及与其相结合的45S-rRNA;②细颗粒状成分,主要由12S-rRNA构成,为核仁的嗜碱性成分;③细丝状成分,仅由来自胞浆的蛋白质构成,穿插于整个核仁内。3种核仁成分的空间排列状态可反映细胞的蛋白合成活性,例如:
壳状核仁:原纤维状成分集中位于核仁中央,细颗状成分呈壳状包绕于外层。这种细胞的合成活性甚低。
海绵状核仁:这种核仁的原纤维状与细颗状成分呈海绵状(或线团状)排列。这种细胞的合成活性升高。大多数所谓的“工作核”具有这种核仁。
高颗粒性核仁:由海绵状核仁转化而成,原纤维状成分几乎消失,核仁主要由颗粒状成分构成,故组织学上呈强嗜碱性,细胞的合成活性旺盛。这种核仁常见于炎症肿瘤细胞
低颗粒性核仁,与上述高颗粒性核仁相反,这种核仁的细颗粒状成分锐减,故电镜下原纤维状成分显得突出,电子密度较低。这种核仁常见于再生时,因此时细颗粒成分(rRNA)过多地被胞浆所利用。
分离性核仁:超微结构上3种核仁成分清楚地互相分离,原纤维状和细颗粒状成分减少。这种核仁变小,无活性,常见于核仁转录过程被抗生素、细胞抑制剂、缺氧和蝇菌素中毒等所完全阻断时。
由此可见,核仁的大小和(或)数目的多少常反映细胞的功能活性状态:大和(或)多的核仁是细胞功能活性高的表现,反之则细胞功能活性低。
核仁素在小鼠胚胎帽状期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特异性表达,并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核仁素mRNA和蛋白在小鼠胚胎第15天(E15)发育牙胚中的表达。核仁素和TUNEL的双重荧光染色观察核仁素与牙胚中凋亡细胞的关系。结果核仁素mRNA和蛋白主要表达于E15牙胚中的颈环、内釉上皮及其下邻接的牙乳头部分;核仁素蛋白还存在于原发性釉结节和基底膜之中。双重荧光染色显示,核仁素的分布与原发性釉结节中凋亡细胞的位置不重合。结论在帽状期牙胚中,核仁素mRNA与蛋白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核仁素蛋白在基底膜中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参与内釉上皮与牙乳头间充质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牙胚的形态发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9:19
目录
概述
作用
物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