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技术(nuclear medicine technology)是利用非天然
同位素( 包括
放射性同位素和
稳定性同位素)及核射线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诊疗的一项技术。核医学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本世纪60年代已得到广泛应用。
起源
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Becquerel发现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使附近包在纸包的感光胶片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强的射线)。
分类
核医学技术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生物示踪技术
通过追踪非天然同位素来揭示天然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离体组织中吸收、运转、代谢和排泄等规律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已经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包括
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复制和
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信息的转录,是分子生物医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超微量放射分析
放射性测量的探测极限比一般
物理化学方法小3~6个数量级,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测样品不需化学分离和提纯,因此十分灵敏简便。常用的技术有:竞争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
同位素稀释法。竞争放射分析包括放射免疫分析(RIA)、
免疫放射分析(IRMA)和放射受体分析。本技术已能测定300多种体内微量物质,是医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血浓度监测、计划生育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显像
是一种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别为基础的脏器或病变的显像方法。它主要提供与放射性分布有密切关系的血流、功能和代谢信息,与主要以显示形态结构的X射线CT、MRI、超声检查等不同,是一种功能性显像,常可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显示异常而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在心、脑、肿瘤的代谢研究和疾病诊断方面有特殊价值。
内照射治疗
将
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引入病变,利用其发射的β射线杀伤生长活跃的癌细胞或其他病理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本法的适应症不多,但疗效较高,毒副作用较小。
应用
这种诊断方法一般具有灵敏、简便、安全、无损伤等优点,用途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检查,都可应用。最常用的同位素诊断可分为三类。
1、体外脏器显像。有些试剂会有选择性地聚集到人体的某种组织或器官。以发射
γ射线的同位素标记这类试剂,将该试剂给患者口服或注射后,利用γ照相机等
探测仪器,就可以从体外显示标记试剂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例如硫化Tc胶体经注射进入血液后,能被肝脏的枯氏细胞摄取,探测仪器在体外的记录可显示出肝脏放射性物质的分布,从而可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肝脏是否正常,有无肿块等等。这种检查已成为肝癌诊断的
不可缺少的方法。脏器显像已广泛用于肝、脑、心、肾、肺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检查。
同位素脏器显像不但反映脏器形态,而且可显示脏器的生化或生理功能。例如,肝闪烁图反映肝细胞吞噬功能、脑闪烁图反映血脑屏障功能、肺扫描则反映肺灌注或通气功能。闪烁照相还能够对某一器官连续摄影,使医生能够对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发射计算机断层仪是体外显像的一种先进工具。用它可灵敏地观察到同位素在人体内任一平面的分布,也可以从许多断层影像重现三维形象。采用适当标记试剂时,连闭上眼睛所引起的脑中一定区域内血流量或葡萄糖代谢的细微变化,都可用此仪器测定出来。它在早期诊断疾病上很有发展前途。
2、 脏器功能测定。测定器官功能的同位素方法。例如,测定甲状腺摄I离子的数量和速度,以检查甲状腺功能状态;在注射(碘-131)-邻碘马尿酸后,用
探测仪器同时记录两侧肾区放射性起落变化
曲线,以检查两侧肾脏血流情况、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输尿管通畅程度;在注Cr标记的
红细胞后,测定血中放射性消失的速度,以查出红细胞寿命等。
3、 体外放射分析。用竞争放射分析这种
超微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出血、尿等样品中小于10~10克的激素、药物、毒物等成分。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具有
生物活性的物质已达到数百种。
中国曾把这种技术用于妊娠早期检查、献血员肝炎病毒检查、肝癌普查等。另外,还可以通过
中子活化分析测出头发、指甲、血、尿等样品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用来诊断微量元素异常所引起的一些疾病。
核射线有
杀伤细胞的能力。用放射性碘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内服同位素疗法中最成功的例子。I的
β射线可有效地将甲状腺组织破坏,等于进行了一次“无刀手术”P常用于治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可采用放射性磷、锶等同位素敷贴疗法治疗血管瘤、湿疹、角膜炎症等浅表部位的皮肤病和眼科疾病。此外,钴治疗机、
电子感应加速器、
直线加速器等外照射治疗已成为治疗
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在
癌症治疗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且遍及癌症的绝大部分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