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略,筹划和指导国家核力量建设与运用全局的方略。按方式分为核威慑战略、核实战战略、核防御战略、核力量建设发展战略以及核军备控制战略;按性质分为进攻性核战略和防御性核战略等。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核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方针、原则;分析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及条件,核战争的特点、样式和作战方法;研究核打击目标的选择和运用,核力量的指挥与控制,以及对核战争的心理准备,核军备控制等。核战略受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明显,从属于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并受其指导,是同时具有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军种战略特性的三位一体的特殊战略类型,在军事战略中具有核心与基石的作用。
形成发展
因核武器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并随着核军事斗争形势的演变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两个核大国首先开始了对核战略问题的研究。美国先后推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现实威慑战略、战略防御倡议、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等,本质上都是以导弹核武器为主要手段的“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核战略。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准备全面打赢核战争的“火箭核战略”、火箭核武器威慑战略、全球进攻战略、均势威慑战略等。进入21世纪,俄罗斯进一步强化了核威慑战略。英国、法国等中等核国家,针对世界核战略形势的变化,相继提出并确立了“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和“有限核威慑”战略,印度也提出了“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等。核战略理论因此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美国原子武器控制中心
基本特征
具有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和超前性。要素主要包括:
①核战略目标。是制定和实施核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确定核战略的基本依据,决定核战略的方向和性质。是根据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的安全利益需要确定的,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达成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核战略方针。是指导核军事行动与建设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在分析国际战略格局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用以确定核战略任务、核战略力量建设的重点、主要的核突击方向和核力量的部署与运用等问题。
③核战略力量。由国家核作战实力和核战争潜力构成,以各军种的核作战力量为核心,以综合国力为后盾,是核战略运用的物质基础和支柱。
④核战略环境。包括国际核战略格局、核军事斗争形势、有核国家的核力量结构以及世界核力量对比等,是研究确立核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核战略决策和采取核战略行动的主要依据。⑤核战略手段。是贯彻国家核战略、准备和实施核战争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实现核战略目的的方法、措施和谋略等,是连接战略力量与战略目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类型特征
主要是根据核武器未来可能运用于战争的情况,参照一般战争的规律和原理,结合核导弹部队训练、发射、演习的经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
①进攻性核战略是立足于率先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动攻击对方的方略。主要特征是:建设上追求核优势,运用上坚持首先使用,目标上追求霸权扩张,为了强权利益不顾政治和道义上的后果,企图以恐怖的核威胁与“先发制人”的核进攻谋求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②防御性核战略是立足防范并抗击对方核进攻的方略,又称反击型核战略。主要特征是:核力量数量规模有限,主张自卫防御、后发制人,强调通过有限的核反击,对敌实施有效报复,以维护和保证本国的安全。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孟玉哲、任垚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自卫防御核战略,目的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白皮书说,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主张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始终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