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枝枯病是由核桃黑盘壳菌引起的、发生在
核桃的病害。该病侵害幼嫩的短枝,先从顶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直到主干。受害枝上的叶片逐渐变黄,并脱落。皮层的颜色改变,开始呈暗灰褐色,而后成浅红褐色,最后变成深灰色。病害的发展较慢。
病原菌有性繁殖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核桃黑盘壳菌(Melanconis juglandis (ELL el Ev) Croves)。病死皮上带毛的黑色小点,是有性时代的子囊壳座,群生,初埋生皮下,后突破病斑皮层,露出近聚颈顶部,直径2~5毫米。子囊壳烧瓶状,具长颈,深埋于子座中,仅颈端分别伸出子座外,呈短柱状。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大小99~139微米×10~18微米。
子囊孢子单行或双行排列,梭形至椭圆形,双胞,无色,外有一层胶膜,大小18~25微米×8~13微米,侧丝线形,常早期消解。
病斑死皮上的小黑点是无性繁殖的
分生孢子盘,短圆黑盘孢(Melanconium oblongum Berk)与胡桃黑盘孢菌(Melanconium juglandinum Kunze)。前者孢子小,后者孢子大。分生孢子盘初期埋于枝干病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扁圆形或盘形,直径为0.8~2毫米。分生孢子初期无色,后变褐色,椭圆形,大小为16~30微米×8~15微米。分生孢子吸水从皮层挤出,堆积在分生孢子盘口,成黑色孢子堆或孢子角。分生孢子梗长20~50微米×3~5微米。多数单生,紧密排在分生孢子盘中。
核桃枝枯病发生在核桃的枝梢、侧枝上,然后逐渐蔓延到主干。受害枝条皮层初呈暗灰褐色,后变为浅红褐色或深灰色,大枝病皮下陷,病皮死亡干燥纵裂有缝。病死皮层生出许多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直径0.8~2毫米。遇下雨湿润后,分生孢子挤出成黑色短柱孢子角,再遇到降雨孢子角溶开,覆在病枝上,如同墨汁涂在枝干上。后期在黑色小点附近产生较大的黑色小丘,在小丘上生几根黑色毛状物,此为有性子囊壳。当枝条受害一侧有死皮后,上部叶片逐渐枯黄、萎蔫、脱落。
据项存悌等(1965年)研究,核桃枝枯病为弱寄生菌,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枝干病斑中过冬。翌年春天借雨水风力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孢子产生芽管,由冻伤、日灼伤口、皮孔及各类机械伤口侵入皮层,经8~12天潜育期即发病,再经过15~21天在新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病原扩大传播。8月病斑上产生子囊壳座,和病斑上菌丝体一块过冬。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的孢子放射都必然有充足水分才能溶解,孢子产生芽管侵入也需要充分水分。孢子萌发伤口侵入后,先在老皮组织过一段腐生生活,再逐步向附近活组织延伸扩大危害。
树势弱,病菌扩展快,易引起该病。树势强抗病力强,病菌不易扩展。降雨量多湿度大,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才能溶解放射,孢子才能发芽管侵入,干旱不利枝枯病发生,冬季严寒枝冻伤,夏天向阳枝干日灼伤处都易引起枝枯病侵入。此外,据初步观察,病害与冻害及中国北方地区的春早有关,病害经常以腐生或弱寄生状态生长在死枝和弱枝上。树木生长旺盛时可以减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