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拉赛
196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彼得·格拉赛,科学家,1926年9月2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父亲是一位商人,俄国移民。格拉塞小时在克利夫兰高地上学,
人物经历
彼得·格拉赛(Peter C. Glaser)是美国物理学家、气泡室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 9月2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曾先后在美国凯西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科学学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至1959年,彼得·格拉赛受聘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担任物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格拉塞和其他人合作,在实验上证明了超子衰变中宇称不守恒,1958年从实验确定了Λ超子和Σ超子的自旋。
1959年以后,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61年担任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1961年至1962年,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1962年至1964年,彼得·格拉赛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有名的生物物理学家,从事生物物理的教学与研究;
从1964年起转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了伯克利加州大学有名的分子生物学教授。
1964年以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及分子生物学教授,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病毒实验室任职,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主要贡献
在1952年发明气泡室。从此他就致力于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气泡室,以用于高能核物理实验,特别是用于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宇宙线级加速器(Cosmotron)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劳伦斯辐射实验室的十亿级加速器(Bevatron)上。在这些加速器上进行的基本粒子实验,给出了Λ0超子、Κ0介子、Σ0超子的寿命、衰减方式和自旋以及有关这些粒子由π介子产生的微分截面的各种信息。其中,气泡室直接导致了夸克的发现。
在1953年建造了第一台氢气泡室。但是,对于更大的气泡室和更低的温度,玻璃容器还能不能用?彼得·格拉赛认为必须找到代替品。可是使用金属箱必有“污染”问题,例如金属箱的内层表面总难免有接缝和划伤,就有可能引发沸腾。对此彼得·格拉赛作出判断,只要乞泡室膨胀的速度足够快,气泡室中心处的液体就可有足够的时间保持过热,在这一段时间内就足以使快速带电粒子留下痕迹。试验的结果果然如此。于是就开始建造不同尺寸的气泡室,装配以强大的电磁铁,充以液氢、氖、丙烷和其它介质,从此气泡室得到了广泛的用途,成了检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有力武器。
获得荣誉
195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他提出了气泡室理论,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转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
1980年代,转向神经生物学
参考资料
Peter Glaser.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History Wiki.2016-02-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8:0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