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尔》蒙古族
英雄史诗。与蒙古、藏两个民族的《格斯尔》(又称《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至20世纪末,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诗篇共200余部,长达25万余行。
形成
《江格尔》最初形成于居住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卫拉特蒙古民间。
流传
后来随着卫拉特各部的迁徙以及卫拉特与其他部族和民族文化关系的发展,广泛流传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蒙古族聚居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此外,在蒙古国的喀尔喀人和卫拉特人,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以及突厥语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诗篇。成为跨越欧亚大陆的大型史诗。
记录版本
19世纪初,学术界发现民间口头传承的《江格尔》。最早搜集并向欧洲介绍这部史诗的是日耳曼人B.贝克曼。他从伏尔加河畔的卡尔梅克人当中采录到《江格尔》的2个诗章,随即译为德文,于1804和1805年在里加发表。19世纪中至20世纪,俄国、蒙古国学术界陆续在本国采集并出版《江格尔》的诗章或韵散合体的故事多部。主要有:《江格尔》(俄国,1910)、《江格尔》(俄罗斯,1978)、《史诗江格尔》(蒙古,1968)和《名扬四海的英雄洪古尔》(蒙古,1978)等。中国采录、出版《江格尔》起步较晚。195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边垣编写的《洪古尔》。这是在中国首次刊行的《江格尔》部分内容的汉文改写本。1978~2003年在新疆蒙古族地区录下了157部诗章及异文,总计超过19万诗行;出版《江格尔》资料本15卷、《江格尔》文学读物本3卷(75个诗章)。此外,这部史诗还有德、日、俄、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爱沙尼亚、图瓦、阿尔泰文以及汉文的节译。
作者艺人
蒙古族民间史诗演唱艺人称陶兀里奇。专门演唱《江格尔》的艺人称江格尔奇。他们不仅是《江格尔》的演唱者,也是《江格尔》的创作者。历代陶兀里奇和江格尔奇在演唱、传录《江格尔》的同时,还利用古代零散的英雄传说和早期小型史诗素材,创编《江格尔》的新篇章,进一步扩充其规模,使这部史诗得到更大的发展。19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江格尔奇有新疆的西西那·布拉尔、胡里巴尔·巴雅尔、夏拉·那生、扎拉、朱乃、冉皮勒、普尔布加甫、李·普尔拜等,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中有鄂利扬·奥夫拉(1857~1920)、巴桑嘎·穆克宾(1878~1944)等。形成与发展 《江格尔》产生于古老的英雄传说和小型史诗基础上。初始阶段的《江格尔》,吸收了蒙古族已有的神话、传说、祭词、萨满神歌、古老史诗、祝词、赞词、歌谣、谚语等韵、散文类的样式和内容,其中对《江格尔》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古老神话、传说和早期英雄史诗。在体裁方面,《江格尔》经历了单篇型史诗、串连复合型史诗和并列复合型史诗3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江格尔》是借鉴和吸收前两类史诗的体裁、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程式诗句、艺术手法等,经过反复熔铸和艺术升华而成的大型史诗。
《江格尔》初具长篇史诗规模之后,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流变,出现许多异文、变体,形成许多新诗章和模拟长诗,并且吸收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分,从而展现出包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累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
故事情节
《江格尔》是由200余部诗章组成的大型史诗,除序诗外,其余各诗章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某些诗章在故事情节上有一定联系,但大多数长诗的情节互不连贯,很难确定出它们的先后顺序;贯穿整部《江格尔》的是一批英雄人物形象。《江格尔》的开篇序诗介绍故事背景与主要人物,揭示整部史诗的主题思想。故事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长诗,即结义故事长诗、婚姻故事长诗和征战故事长诗,其中第三类长诗最为常见。
①结义故事长诗。叙述英雄们经过战场上的交锋或经历各种考验最终结为盟誓弟兄的故事。如《阿拉谭策吉归顺江格尔之部》讲述5岁的小英雄江格尔被大力士西克锡力克俘获后,西克锡力克5岁的儿子洪古尔在江格尔中箭不省人事即将被处死时,恳求母亲不要杀江格尔,并请母亲用法术治好江格尔的箭伤。洪古尔和江格尔结为弟兄。以后江格尔成为宝木巴的统帅,洪古尔是他的左翼首席大将。《洪古尔和萨布尔的战斗之部》讲述铁臂力士萨布尔与英雄洪古尔在战场上厮杀,被洪古尔打败。江格尔亲自为他敷药治疗伤口。萨布尔苏醒过来后钦佩洪古尔的武艺和为人,与洪古尔结为兄弟。江格尔设宴向他俩祝贺。
②婚姻故事长诗。通过江格尔及众英雄的娶亲经历,展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洪古尔的婚事之部》讲述洪古尔因错过与美貌的参丹格日勒的婚姻而恼怒,骑着铁青马在荒野上奔驰数月,先后两次被对他爱慕已久的格莲金娜救助,于是江格尔为洪古尔聘娶了格莲金娜公主,一同返回故乡宝木巴。《萨里亨·塔布嘎的婚事之部》讲述萨里亨·塔布嘎为娶陶尔根·昭劳汗之女,一路击退了大黑种驼和白鼻梁的红色母驼,战胜了阿尔海和萨尔海两位勇士,打死了凶悍的道格森·哈尔。到达陶尔根·昭劳汗的宫殿时,化身为秃头儿,将骏马变成长癞的马驹,先后参加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大获全胜后恢复原貌。陶尔根·昭劳汗将女儿奥特根·哈尔许配给他,为他俩举行了婚礼。
③征战故事长诗。描绘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降妖伏魔,痛歼掠夺者,保卫家乡宝木巴的辉煌业绩。譬如,《征服残暴的沙尔·古尔格汗之部》讲述江格尔与35位勇士离开家乡宝木巴后,家乡遭到凶残的沙尔·古尔格汗的大举进犯。洪古尔只身迎敌,不幸被擒受尽折磨。宝木巴的百姓被驱赶到草木不生的沙原。江格尔返回宝木巴后召集众勇士顽强抗敌,除掉沙尔·古尔格汗,救出乡亲。江格尔又只身杀进魔窟取回洪古尔的遗体,用如意神树叶救活洪古尔。他们重建家园。《战胜残暴的芒乃汗之部》说的是芒乃汗派使者要求江格尔接收5项屈辱性条款,否则便进攻宝木巴。洪古尔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夺下敌方战旗,杀死无数敌兵,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身负重伤。这时江格尔率众赶来消灭了顽敌。
思想内容
《江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封建割据、分散的各部或众多小汗国混战时期,因而强烈反映出饱受战争蹂躏的蒙古族民众对内抵制分裂、对外反对侵略与奴役的愿望,讴歌为团结统一、保卫家乡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江格尔》宣扬的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
①强调众望所归的统帅与英雄将领的团结,是克服分裂和内讧、争取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并且反复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团结的重要意义。
②强调民众的团结和人民对英雄的支持是战胜各种内部分裂势力和外部侵略者、捍卫家乡的保证。通过对掠夺者践踏宝木巴的悲惨情境的描写,展现民族内讧和外部侵略给蒙古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揭露封建掠夺战争的残酷性。
③歌颂以江格尔为首的洪古尔等12名雄狮大将和6 000名勇士的英勇行为,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④反映了古代蒙古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作品对宝木巴汗国的描绘,反映出古代蒙古民众博大的襟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艺术成就
《江格尔》展示了古代蒙古族游牧民和狩猎民的心态及审美情趣,具有毡帐民族的草原艺术特色。融古代蒙古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作为表演艺术,它有伴奏乐器,有固定曲调,以及一定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等表演因素;作为语言艺术,它从多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诗歌的艺术特征。
《江格尔》描写众多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乃至宇宙间的上界、中界、下界的生灵。作为宝木巴汗国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江格尔勇猛强壮、武艺高强、具有高明的战略战术,他心胸宽阔、知人善任、不计前嫌,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代英明首领的优秀品质和民众对统帅的期望。史诗也描写出江格尔的弱点:有时胆怯,甚至向敌人妥协。他的一次擅自出走导致敌人洗劫宝木巴的后果。这种艺术手法无疑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史诗中感染力最强的是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勇猛型人物形象,如洪古尔、萨布尔、萨纳拉等。他们有着无畏的勇气、非凡的武艺、无比的膂力和顽强的毅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有共性,而且各有特性:洪古尔大公无私,却很高傲;剑术高明的萨布尔有时计较个人得失,但知错认错;萨纳拉讲义气,恪守共同誓言,忠于朋友。
《江格尔》还塑造了一批智谋型人物形象,尤以阿拉谭策吉为代表。他是右翼首席大将和军师。他身经百战,阅历丰富,带头推举江格尔为可汗,奠定了宝木巴汗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他亲自参战,出谋划策,常常化险为夷,克敌制胜。
《江格尔》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古代民间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传统,语言优美精练,想象大胆奇特,擅长夸张渲染,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著称。它博采蒙古族口头文学中的各种韵文样式(包括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祝词、赞词等)的特点和长处,用以增强艺术表现力,达到蒙古族古代民间韵文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