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夫山
位于南极大陆上的山
5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上,只有1400万平方公里是陆地,而且93%的部分被冰盖所覆盖。只有极少数没有被完全覆盖的山脉峰峦凸露冰盖,格罗夫山就是其中之一。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地处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腹地,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间。 1958年,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格罗夫(Grove)少校首次在那里着陆,因此被澳大利亚南极地名委员会以他的姓氏命名。
简介
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总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地处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腹地,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间。
1958年,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格罗夫(Grove)少校首次在那里着陆,因此被澳大利亚南极地名委员会以他的姓氏命名。巧的是英文“Grove”的意思为小树林,而从天上看去,这片3200平方公里的地区蓝冰铺盖、冰山起伏、岛峰凸现,仿佛一片森林,被喻为南极大陆最壮美的地方。正是在这片南极冰盖的“森林”里,在错落起伏的山峰群落中,隐藏着无数关于全球地质变迁、气候变化、行星运行的远古秘密。
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是梅森峰,梅森峰的高程为2365米,但出露冰面的高度仅有六七百米。天气晴好时,梅森峰顶端常常层云缭绕,宛若仙境面。
1998年12月,中国南极考察第15次队的格罗夫山考察队在蓝冰区发现并回收了4块陨石,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15年来首次发现的陨石。这一发现,使中国终于进入开展南极陨石研究的先进国家的行列中,也预示格罗夫山区可能是南极又一个重要的陨石富集区。
中国历次科考
第一次
1998年至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带领3名队员,驾驶一辆雪地车首次闯入冰裂缝密布的格罗夫山地区,并采集到4块南极陨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陆路进入这一地区并开展正规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次
1999年至2000年,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队员历时58天,对格罗夫山地区的53座冰原岛峰进行了地质、冰川、测绘等多学科考察,采集陨石28块。
第三次
2002年至2003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队员历时59天,在格罗夫山地区进行了陨石采集、地质调查、测绘和冰雪调查等多学科考察活动,共采集陨石4448块,使中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一举跃居世界第三。此外,考察队员对格罗夫山地区进行了1比10万全面遥感测图,这是人类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首次进行的大范围全面遥感测图。
第四次
2005年至2006年,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期间,11名队员历时58天,在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了陨石采集、冰川综合环境演化、地质填图、遥感测绘等科考活动,共采集陨石5354块,总重量达62公斤,数量和重量均超过前三次中国考察队所获得的南极陨石的总和,进一步证实格罗夫山地区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陨石富集区。
第五次
2009年至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队员经过10天的艰难跋涉,于2009年12月27日顺利抵达格罗夫山地区,执行冰盖演化、地质调查、陨石采集、测绘、生态环境研究等9项科学考察任务。
第六次
2013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伊丽莎白公主地建设泰山站,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距格罗夫山地区85公里。泰山站的位置正好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中间,同时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建设泰山站,一方面可作为昆仑站的中继站,为昆仑站的科学考察提供后勤保障支撑,进一步深化中山站——昆仑站内陆冰盖断面的各项科学考察;同时还可以此为基地,进一步深化格罗夫山地区科学考察。
第32次
2023年,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已根据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50357,并获得国际陨石协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审批通过。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9:0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