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说唱流传于西藏、青海、
四川、甘肃等藏民族聚居地的曲艺品种“《格萨尔王传》说唱”,以主要“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
《格萨尔王传》本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
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换言之,“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英雄史诗,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艺术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之花。这种情形不独藏民族的曲艺“说唱”有,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说唱”和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说唱”,同是这种情形。从而构成了史诗“说唱”类曲艺的一个形成规律。
《格萨尔王传》说唱,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人,藏语称作“仲肯”。他们的职能,早期主要是传承民族历史,活动方式很像欧洲古代的“行吟诗人”。
《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流传,约在公元九世纪时,内容趋于完整。迄今已丰富为近百部、约170多万行的篇幅。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头人家里,长大后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东征西讨,扶弱济贫,维护本民族利益,深得人们的爱戴。
《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术传授充满了神秘色彩,除向前辈艺人学得即藏语称此类艺人为“退仲”的情形外;一类艺人的表演故事多为自己心中想出来的,藏语称作“酿夏”;最令人惊奇的是一种藏语称作“包仲”的艺人,他们的艺术技能的获得方式,为梦传神授,亦即艺人在从艺之前根本未学过艺,突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见有神人传授,并且一做梦就昏迷多日,神志迷乱,苏醒后即能滔滔不绝地说唱表演《格萨尔王传》的史诗故事。实在是不可思议。
历史上的“仲肯”代有才人。20世纪以来,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的琶杰;另有藏族的
才让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罗布桑等享名民间。由于其艺术主要存留在他们的口头,因而他们与他们所表演的故事一样,都被视为本民族的瑰宝。
一是“托梦艺人”,也叫神授艺人,这类艺人是通过做梦学会说唱《格萨尔》故事的;二是“顿悟艺人”,艺人是因偶然的机缘,忽然醒悟,学会说唱;三是“闻知艺人”,这类艺人自称自己没有得到“神”的启示,缘分浅,是听别人说唱后学会的;四是“吟诵艺人”,这类艺人能识字,可以看着本子说唱;五是“藏宝艺人”。这类艺人很有些神奇色彩,他们心里藏着宝贝——《格萨尔》故事,他们能够像矿工从深山把宝藏挖出来一样,把《格萨尔》故事书写出来;六是“圆光艺人”,这类艺人在说唱时,先拿出一面铜镜,放在香案上,先念经祈祷,然后对着铜镜说唱。据说他们能从铜镜看到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的英雄业绩,离开了铜镜,什么也讲不出来;七是叫“掘藏艺人”,是“挖掘格萨尔故事的人”。按照传统的说法,神佛显灵,或前辈高僧大德将《格萨尔》经典藏于深山岩洞,或其它十分隐秘的地方,以免失传,这叫“伏藏”;能将这种“宝藏”挖掘出来的人,被称之为“掘藏艺人”。
《格萨尔》学专家降边嘉措说:“一个生长在偏僻山村和牧区,目不识丁的农民或牧民,为什么能够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诗行?若将他们的唱词全记录整理成文,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字,那是厚厚的几十部书。他们是怎样学唱,怎么记忆的?这样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惊叹之余,也使人感到疑惑不解。有的学者把那些能够吟诵几十部、数十万诗行的优秀民间艺人,称之为“奇人”。这些“奇人”究竟奇在什么地方,怎样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成了史诗研究领域里的“司芬克司之谜”,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
藏族人类学家格勒博士,对此也无法解释,在他看来,广袤雄丽的横断山康区,山山水水中都弥漫着令人不解的神秘气息。在那儿,即使不信有神授之说的人,也会发觉那些神授艺人的记忆力惊人,不可思议。连东西方著名藏学家,也无法解释,因而对此存而不论。